关于在粤东西北产业共建中加强水资源保护的建议

2017-01-14 02:57:03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案第20170112号

  案 题:关于在粤东西北产业共建中加强水资源保护的建议
  提 出 人:民盟广东省委会(共1名)
  分 类:环保
  办理类型:未分派
  承办单位:
  内 容:
  胡春华书记在中共广东省十一届七次全会上强调,大力推动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产业共建是从根本上解决我省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的关键,要把产业共建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深入推进、抓好落实,通过产业共建把珠三角的先进生产力引向粤东西北,让粤东西北站在一个高的起点上,实现高水平跨越式发展。目前,作为产业共建重要载体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十分迅速,根据2016年6月粤东西北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工作现场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2013年以来,省产业转移工业园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是全省平均增速的2.8倍;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和产业转移集聚地数量达到83个,其中产值超百亿元规模的园区从13个增加到25个;2015年省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粤东西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2年的15%上升到2015年的25.8%,产业园区对粤东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然而,鉴于我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且粤东西北地区大部分是流域上游源头区的基本水情,如果产业在向水源区转移的过程中缺乏监管和预防措施,将会引发上游源头地区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生态损害等系列问题,甚至出现不可逆转的生态危机,违背省委、省政府振兴粤东西北发展战略的初衷,制约广东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广泛覆盖了粤东西北地区,除清远市的阳山、连山、连南和汕头市南澳等4个县拟不规划建设园区外,我省园区及产业集聚地建设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因此,在产业共建过程中加强水资源保护、进而促进粤东西北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当前,在产业共建中面临的水资源保护问题主要有:
  1、产业分布呈现沿流域呈逆梯度布局的特点
  省内各大流域普遍存在产业分布呈现逆梯度布局的现象,即越往流域上游生态敏感地区的产业越低端而且其资源消耗量越大、环境污染越严重的总体趋势,存在着污染源向水源流域上游转移的风险,对下游地区水资源安全也存在潜在的威胁。以粤东东江、韩江流域为例,下游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向上游的梅州、河源等地转移电镀、电子原件产业,这些低端的原料产业对水资源的消耗及污染远高于电子成品。根据广东省水利厅公布的年报数据,2009年至2015年,珠三角地区工业废污水入河排放量降幅达20%,而粤东西北地区仅12%,远低于珠三角地区,工业废污水入河排放量占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的相对比例反而有所上升。
  2、产业园科学管理水平的差距影响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效率
  产业园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科学管理水平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以佛山禅城(清新)产业转移工业园为例,园区内各陶瓷产业对工业用水进行了循环利用,基本实现了工业污水零排放,2013年至2015年的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16.12m3,仅为清远本地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的54%。然而产业园区普遍存在的生产和管理方式粗放则加剧了粤东西北地区低端产业对水资源的消耗。根据广东省水利厅发布的水资源公报,2015年全省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平均用水量为37立方米,处于粤东东江、韩江流域下游的深圳、汕头、东莞、惠州等地的数据分别为8、17、28、30立方米,而地处上游的河源和梅州的数据分别高达111和123立方米。
  应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加强产业共建中的水资源保护工作,落实国务院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1、推广“节水优先”理念,提高企业准入门槛及考核指标
  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及产业园区节水意识的培养和节水措施的落实,提高产业园区用水效率,从源头上实现水资源利用和污水排放的减量化。严把入园项目环保标准关,建议把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纳入到园区考核及企业的入园条件中,对能够实现污水零排放的企业可以考虑优先入园;依法依规开展项目环评,落实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和污染防治措施,对污染较大的企业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研究建立自然资源负载表制度,强化党政领导干部生态保护责任。
  2、落实“空间均衡”,根据区域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贯彻“以水定城、以水定园”
  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园、以水定产,将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和产业共建的重要条件。加强开发区、产业园区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的水资源论证工作,建立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落实计划用水、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等制度,严控用水总量,确保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粤东西北区域各市应重点开展水域纳污能力复核,加强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应紧密结合《广东省水功能区纳污能力和分阶段限制排污总量控制方案》对园区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严格控制入河污染物总量,确保产业园区的提速发展不能超出当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强化“系统治理”,加强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污染源控制机制
  第一,园区的规划论证和施工建设过程中必须优先确保园区集中污水处理厂及纳污管网建设提前建成、按期投入运营,并达到较高的污水处理率。第二,建立完善的污染源控制机制,园区集中污水处理厂需要严格按照水利及环保部门的管理规定,开展污水处理厂排污口论证,确保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同时要加强排污口的监控系统建设,对排污口进行信息化管理,严格控制周边水功能区的水质变化。第三,各地市应建立对产业园区附近流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预警系统,研究针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应急调控手段和措施,全面提升流域上下游的水安全保障能力。第四,环保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园区环境、厂区卫生等方面的监督管理,提升园区员工的环保意识,完善雨污分流管网建设,减少雨水径流污染和雨水溢流污染的风险。第五,严格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制,持续开展环保专项检查和年度考评,加强日常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置环保隐患,防止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
  4、贯彻“两手发力”,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提高水治理能力
  一方面要强化政府职能作用和责任意识,发挥“看得见的手”的宏观调控作用。各地政府及产业园区应坚守生态环保和社会稳定两条底线,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划要求,协调土地和水资源利用规划与产业园区的建设问题,着重谋划发展符合本地区实际和生态保护要求的产业,以保护好自然生态为前提、以适应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进行有序开发,实现振兴发展与绿色发展共赢。环保部门及水利部门应加强主要江河的水污染治理,推行用水定额管理,落实节水设施“三同时”制度,加强水功能管理和排污口管理,实行纳污总量控制制度,加强监督考核,确保东西两翼及北部山区承接产业转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这一“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水利部在我省开展水权试点的先行优势,为粤东西北产业园区参与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水权交易流转和水权制度建设提供便利,通过水权交易,推动水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和市场竞争,实现粤东西北产业园区水资源使用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同时,支持产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打通企业循环通道,推进清洁生产,提高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建设绿色低碳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