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材料之八十八
民进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关于创新我省老年人阅读与老龄出版工作的建议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为1.76亿人,占总人口的12.6%。2022年开始,随着1962—1976年第二次出生高峰大部分人口步入老龄,我国老龄人口迎来第二个增长高峰期。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底,广东省常住人口中,65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千万,达到了1036.89万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更加重视精神文化层面的满足,这在老年群体中更加突显。中国老龄协会副会长肖才伟指出,与其他年龄人群相比,老年人对阅读需求更为强烈、对传统纸质图书更为钟爱。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报告显示,老年人心理精神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阅读能够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调研我省相关出版社、市级区级图书馆、社区文化场馆,以及作家、文化学者、老龄读者后,发现适合老年人需求的图书乏善可陈,老年人阅读、老年出版物急需得到政府、社会各界的重视。
一、现状分析
(一)老龄读者受自身身体条件、阅读能力和外部环境影响,对阅读参与度不高。原因包括部分老年人学历低、识字率不高;部分老年人承担家务、带孙辈等占用绝大部分时间;部分老年人受疾病等因素影响,身心健康不佳;社区阅览室的书籍陈旧、种类不全,书报栏的更新不及时,阅读环境太嘈杂,去图书馆路程较远等,以上各种因素大大影响了老年人阅读参与度。
(二)适合老龄读者的读物非常缺乏。市场上少儿读物铺天盖地,内容雷同,造成资源浪费,但专门针对老龄读者的精品书籍极少。我国现有的500多家出版社中,仅有华龄出版社1家专门针对老年人群体,但其老年类相关图书也只占到8.4%。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出版社、出版物都没有专门针对老龄读者这一庞大群体进行相关出版和服务工作。
(三)老龄读物形式单一。无论是开本、字号、设计,都没有关注到老龄读者群体,造成想阅读的老龄读者找不到适合的书刊。在调研中发现,书店销售的适合老年读者的大字本书籍不到十种,品种单一,且定价较高。
(四)数字阅读对老龄读者不够友好。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0年3月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老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仅占全人口的6.7%,老年人进行数字阅读的数量和比例更低,这与他们感知到的障碍较多有关。市场上鲜有能切实满足老年人进行屏幕阅读的产品,这使老年人不但没有感受到数字阅读带来的便捷,反而造成了老年人对数字阅读模式的心理障碍,降低了老年人的阅读乐趣。
二、建议
(一)出版社要针对老龄读者策划一些精品出版物。首先是选择适合老龄读者的内容,例如科普、生活、医疗、保健、休闲、旅游等等。其次是考虑图书的形式,包括装帧设计、开本大小、字体字号、色彩、用纸等等。考虑到老龄读者的实际情况(精力有限、视力不佳、怀旧的同时渴望获得新知识、不与时代脱节等),读物内容应该具有时代感,通俗易懂,不宜艰深,如十九大以来相关文件解读,新颁布的《民法典》涉及到的法律问题解读等。相关部门对这类出版物应该给予适当的支持与资助。
(二)公共阅读机构设立老龄读者区域。每月为老龄读者选取馆藏相关适合老龄读者的读物,配备放大镜、纸笔方便记录。在图书馆等有条件的地方设立老龄读者口述历史采集点,通过实物(照片、书信、文件、书刊等)征集、视频采集等,记录有价值的历史。
(三)在全民阅读中增加老龄读者元素。在全民阅读等具有影响力的活动中,应该多增加老龄读者主题元素,各市地区的线下活动应该策划老龄读者的专场读书分享活动,整合资源,找出共性,提出传统出版物、互联网+、社区线下读书会、专业社团组织一体化的解决方案。通过省市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新媒体,自媒体、传统媒体研究5G时代新媒体阅读特点,特别是“互联网+”的阅读模式。如“互联网+音频”“互联网+视频”“互联网+专题”等,让互联网与出版物、老龄用户体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阅读环境,为广东市民尤其是老龄读者衍生出新的阅读方式。
(四)对数字阅读进行适老化改造。一是聚焦老年人群体的特定需求,推动数字阅读网站、手机APP的适老化改造,推出具有大字体、大图标、高对比度、文字可放大或缩小的功能,还可使用阅读配色器,调整配色、支持文字转化成语音,让阅读不仅“看得到”还“听得见”,优化老年人的数字阅读体验。鼓励企业在阅读设备上提供“老年模式”“长辈模式”等,推出界面简单、操作方便、实现一键操作、文本输入提示、提供全程语音导读服务等多种无障碍功能,杜绝广告插件,特别是付款类操作不能有任何诱导式按键,以便老年人更加安全、方便地获取信息和服务。二是在社区中开展数字阅读课堂,发展社会志愿者手把手教学,让老年人适应数字化生活。三是建立公益性的培训制度,发挥社区、老年社会组织等机构组织作用,对老人使用互联网、数字技术提供基础培训,帮助老人赶上数字化时代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