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华侨文化遗产保护 巩固海内外联系纽带的建议

2021-02-25 23:59:56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大会发言材料之六十三
  民盟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关于加强华侨文化遗产保护  巩固海内外联系纽带的建议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根据新的实际做好“侨”的文章。华侨文化遗产作为反映华侨历史的文化载体,是连接海外侨胞和祖(籍)国历史文化的天然纽带。广东有3000多万海外侨胞,占侨胞总数一半以上,分布于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华侨华人在我省对外开放特别是文化交流合作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广东通过加强华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提升华侨华人的文化认同和对家乡的亲近感归属感,凝聚华侨华人对祖国的向心力,引导其支持参与“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一、我省华侨文化遗产保护中仍存在的问题
  (一)挖掘和研究不够,保护力度有待加强。虽然我省有部分华侨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级、国家级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如“开平碉楼与村落”“侨批档案”等,但还没有开展对华侨文化遗产的专项普查工作,对其数量、分布和保存状况未能做到了如指掌。许多具有华侨文化特色的物质遗产遭受岁月侵蚀或人为破坏严重,非物质遗产面临失传消亡的危险。 
  (二)开发利用意识不强,尚未发挥中外交流重要平台作用。我省目前已有广东华侨博物馆等10多个华侨主题文博场馆,并开发了开平碉楼等华侨文化旅游项目,但各地华侨博物馆规模、水平参差不齐,尚未和海外华侨华人博物馆建立起普遍合作关系,发挥文化桥梁作用。此外,尚未充分发挥华侨文化遗址的名片作用,以带动提升侨乡的发展建设。
  (三)华侨华人新生代的文化认同感弱化,华侨文化遗产的文化交流和情感纽带作用有待发挥。对华侨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以及对华侨文化历史和贡献的宣传展示,既有助于华侨华人新生代增强民族认同和“根在中国”的乡土情怀,也有助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然而目前,结合华侨文化遗产开展的宣传和文化交流活动力度不够、影响不广,尚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进一步加强我省华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一)全面普查,建立华侨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一是出台广东省关于保护华侨文化遗产的政策文件,明确政府相关部门职责,使保护华侨文化遗产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二是以各地华侨主题博物馆为依托,开展对华侨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形成数字化档案,建立健全普查、登记、建档、认定、保护和开发等制度。
  (二)推进华侨文化交流重要平台建设,激发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的向心力。一是发挥华侨博物馆的文化桥梁作用,支持其与海外华侨博物馆开展馆藏交流和举办联展等多种形式合作;积极引导海内外华侨华人捐赠华侨藏品并参与华侨文博场馆建设;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华侨华人进行家族史编制及祖居修缮,支持侨乡利用名人故居、宗族祠堂等资源,大力发展村史馆、家族史馆、非遗民俗馆等华侨专题场馆。二是建立全省侨乡族谱数据库平台。收集各地家族谱,向海内外华侨华人提供寻根服务,推动与华侨华人建立乡情维系。三是在典型侨乡建设侨乡文化生态保护区。支持当地发挥华侨文化优势进行合理开发,如积极打造华侨文化遗产游径,使其成为当地文化、旅游和对外交往的亮丽名片。
  (三)发挥华侨文化遗产的窗口和桥梁作用,增强华侨华人新生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一是多元展示华侨文化历史。加强对华侨华人史上各时期重大事件、著名侨领的文物史料发掘和宣传,全面展示华侨对中国和侨居地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以及华侨文化的多元化和创新化,吸引华侨华人新生代追寻、了解自身历史文化,也向世界展示华侨华人及中国的良好形象。二是利用华侨文化遗产打造文化交流品牌。设立华侨华人大会永久会址,强化与家乡的感情纽带;创新开展“侨乡华人嘉年华”品牌活动,积极举办“世界青年大会”、海外华裔青年夏(冬)令营、“客/潮籍精英故乡行”等活动,努力吸引更多华侨华人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增进其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和身份认同,进而在祖国建设和对外交流合作中积极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