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采取稳产保供措施 促进我省养猪业健康发展

2021-02-26 00:21:46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大会发言材料之五十五
  王希龙委员的书面发言
  ——进一步采取稳产保供措施  促进我省养猪业健康发展
  “猪粮安天下”。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猪的生产与供应对于保障国家动物源食品安全、促进社会稳定、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历来深受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经过几十年努力,我国养猪业已成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从根本上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吃肉这个基本民生问题。然而,受非洲猪瘟疫情叠加猪周期下行的影响,2018年以来我国生猪产能受到重创,存栏呈断崖式下跌,严重危及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社会稳定。为此,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作出了关于生猪稳产保供的决策部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为恢复与发展生猪生产,推进养猪业升级提供了政策保障。
  广东是养猪大省,也是猪肉消费大省。省委省政府积极落实中央稳产保供的决策部署,出台了稳产保供“猪十条”等政策与措施,建立了省级恢复生猪生产政策协调联络工作机制,对生猪稳产保供发挥了重要作用。自2019年四季度,生猪存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连续增长,预计2020年末生猪存栏可达1750万头,生产供应形势持续好转。但随着疫情向好带来的消费增长,生猪供应总体偏紧态势仍未改变,年需调入生猪约1000万头。可见,虽然我省稳产保供工作取得成效,产能逐步恢复,但与消费需求相比,生猪生产与供应的形势依然严峻。目前,养猪业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的风险依然较高,环保约束压力日益加大,因良种供应不足、养殖意愿不强、资金缺乏等导致产能恢复放缓。因此,丝毫不能放松生猪生产,必须像抓粮食生产一样进一步采取稳产保供措施,促进我省养猪业健康发展。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加快发展生猪生产,切实解决面临的困难,确保实现恢复生产目标”的指示精神,建议:
  (一)科学规划,确定稳产保供长期目标。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其对“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按照“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有关部门要结合养猪业的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将生猪稳产保供措施,促进养猪业高质量发展写进我省“十四五”发展规划,用以指导各地的生猪生产与供应工作。
  (二)落实鼓励政策,保护养猪积极性。各地、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责,继续推出养猪扶植政策与措施,强化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全面落实用地、环保、财政、金融等各项鼓励生猪生产政策,推动现有生猪稳产保供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明确生猪养殖用地作为设施农业用地,确保生猪养殖等设施农业用地政策落实到位。整合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规模养殖场(户)改进节水养殖工艺和设备、粪污资源化利用配套设施建设。根据养猪产业现状及其发展目标、产业需求确定合理、合适的财税补贴政策,优化良种补贴政策。加快推进金融支持生猪养殖创新试点,加大国有金融机构对生猪生产的扶持力度。探索建立政府干预型的生猪保险办法,完善保险制度,推动保险“扩面、增品、提标”,降低养猪风险。建立健全监管体系,加强对贷款贴息、资金补贴等工作的管理和指导。 
  (三)完善现代养殖体系,促进养猪业转型升级。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国办发〔2019〕44号)要求,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养殖体系,促进养猪业转型升级,打牢高质量发展基础。大力推进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生态化、工厂化、园区化,推行“生猪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废物处理无害化、监管常态化”。完善优化流通体系,平衡产销利益,实施补偿机制,创新省内自产与省外调入相结合的产销对接长效体制与区域合作机制。
  (四)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突破生猪养殖关键技术。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组织实施现代种业行动计划,加强生物育种重大科技攻关,解决制约养猪业的种源“卡脖子”技术,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政府、协会、企业和科研单位密切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协同攻关,突破生猪养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生物安全的关键技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五)加强防疫体系建设,筑牢疫病防控防线。按照“保基层、稳骨干、强保障”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稳定防疫队伍,改善疫病防控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疫病防治能力。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政府属地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落实养殖场(户)防疫的主体责任,建立疫情预测预报网络和体系,推进闭环防疫工作,实施“一场一策”精准施策,筑牢疫病防控防线。
  (发言者系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研究员,农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