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材料之四十三
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推动广深莞中科学城协调发展
构筑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
作为中国经济内循环与外循环的接口和纽带,粤港澳大湾区在构建双循环的过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的五大战略定位,其中,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级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和纽约湾区等相比,还存在科研机构研发能力不够强,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撑能力不足等短板。这些短板制约了大湾区发展质量的提高。
近年来,广州南沙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中子科学城以及中山(南区)科学城建设稳步推进。广州南沙科学城目标定位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将聚焦信息、生命、海洋等重点前沿科学领域,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前沿科学研究和高技术应用的创新高地;东莞中子科学城和深圳光明科学城,其核心的科技依托都是“散裂中子源”及未来布局的“南方光源”等国家级大科学装置群,其目的都是希望尽可能地吸引更多的高端科学人才在科学城里集聚、产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科研成果,集中攻克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以促进政产学研的紧密协同;已写入中山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中山(南区)科学城”则是以中物院光子科学中心和中科院低温技术研究中心为为核心,重点发展精密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打造成为现代新兴产业平台,集产业、服务、生活为一体的站产城融合发展区。但是无论从产业空间规划,还是地理位置区位,四个科学城不仅区位相邻、产业相似,连规划定位、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也相仿。在如此相近的物理空间下,四城应避免区位竞争,造成资源错配或重复浪费,重点研究如何相辅相成、联动发展,增强重大科学设施集聚协同效应,共同打造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
一、在执行层面、规划思路上,四大科学城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认识不足。科学城不仅仅是在大科学装置周边多建一些设施的问题,也不能等同于普通的工业园区,而是要更好地满足科学家的工作与生活需求,要通过科学城的建设找到所在区域对大科学装置的有效利用方式。
(二)方向有偏。希望能马上见效的想法很好,但是容易导致政府直接介入科研方向和产业发展,急于招引产业快速拉动GDP增长,以产业规划干预市场信号。
(三)层次不够。要站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认识四大科学城,要利用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化优势,去直接对标世界一流水平。
二、推动广深莞中科学城联动发展,构筑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的建议
(一)抓紧建立省级层面科学城建设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应该重点打造广州、东莞、深圳、中山等东部环湾产业创新区域,加快建设四大科学城的平台项目,集聚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布局湾区西岸创新高地的基础上,把四大科学城一并统筹考虑,进一步促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开放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强化协调联动。
(二)建立广莞深中四市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抓紧研究签署“广州南沙科学城、东莞中子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和中山(南区科学城)联动发展合作协议”,并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定期召开由四市主要领导参与的联席会议,研究决定四个科学城协同发展的重要事项,明确双方在科技创新、产业协同、人才发展、规划衔接、交通对接、体制机制创新等领域的合作目标及方向。
(三)抓紧衔接四地空间规划及交通、科技、产业等系列专项规划。规划是顶层的设计,在建立两地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基础上,应抓紧研究两地对于城市发展、土地利用和产业、科技、人才等专项规划方面的衔接,避免各自为政,让有限资源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益。
(四)抓紧制定双方在科技资源共享、人才交流合作方面的工作方案。在签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可通过成立四地科技产业专责小组、人才交流合作专责小组的形式,明确重点合作领域、合作方式,并选定一批重点合作项目。探讨共建公共实验室或向四地研究人员开放共享;建成四地人才库,推动四地人才资源交流共享;比照深圳、广州对其科技产业人才方面的资助与扶持,打造无差别的政策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