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粤港由“合作”提升到“融合”的建议

2021-02-26 00:37:12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大会发言材料之四十
  何毅强委员的书面发言
  ——推动粤港由“合作”提升到“融合”的建议
  2020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时期,是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辉煌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要充分运用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来内地学习、就业、生活,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等,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了重要指导。
  大湾区建设的概念早在2015年提出,2018年正式实施、全面启动,目前关键应是如何落实相关规划和政策。而发展大湾区亦不应只是政府工作上的宣传愿景,更需要产业界人才大力参与。香港在大湾区发展中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足以影响大湾区发展的成败,如何维护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香港一项调查显示,香港青年超过七成受访者对大湾区各大城市的就业前景持乐观态度,但近六成受访者不会考虑将来前往“大湾区”发展,因为不清楚大湾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所以,鉴于过往推动中所面临的问题,建议拓宽思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港人任职内地公务员,人力资源融入大湾区
  香港作为“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城市,在各个专业领域包括金融、会计、法律和教育等都拥有与世界接轨的大量专业人才。内地城市应以大胆理念和创新方式,在包括行业准入、企业落户、金融合作、科研资金过河等方面加速与港澳对接,勇于让香港的企业单位和专业人士到内地担当更重要的角色,例如营运和管理等。内地城市如果能允许港澳机构或专业人士管理内地的机构或项目,引进香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人才,例如把香港的城市管理、公共建设管理和社会企业模式注入落实,将会是一个创新的尝试,并将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推进一步。深圳近期推出了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发展的18条举措,首次特定开放给港澳人士的工作岗位涉及行政、金融、城市规划、涉外人员管理及医疗监管等方面,就是最佳的例子。
  二 、推动教育再改革,让港青重新认识大湾区
  (一)加强中小学校之间联系。教育须从小抓起,年纪越小也就越容易接受新事物。更重要的是,如果要在大湾区形成一个真正的“整体”,那么中小学之间的互动与联系必须要有质的改变,必须打破一些藩篱。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港与内地的沟通联系是相对浅层的,要么以“姊妹学校”、要么以考察互访的方式,三天两头走马观花,不可能真正获得深入的感知。未来应当考虑建立新机制与平台,参考美国和日本的湾区,紧紧围绕教与学的核心主题,以特殊津贴的方式,鼓励香港的中小学学生、教师或团体,就涉及升学、个人发展以及提升教学质量等题目展开全方位的合作。甚至应当更超前地去思考,能否打通学籍、考分的壁垒,形成一个更自由、联系更紧密更具有竞争力的大湾区中小学网络。
  (二)推动成立湾区高校联盟。高校联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合作模式,事实上,早在2016年三地就组建了“粤港澳高校联盟”,涵盖20多所大学。但成立之后,合作的层面仍然是很形式化的,没有真正打通三地的高校资源。与大湾区中小学互动模式类似的思路是,要形成一个真正的大湾区教学联盟,例如美国的常春藤联盟,联盟内的高校之间可以互认学分,学生之间可以跨校选课,课外的体育、艺术等学生组织或专业组织,可以相互紧密合作。虽然三地高校制度不同,但很多学科完全可以打通的,例如从大学的“通识选修课”开始,形成大湾区之间重点高校之间的互认。而高校之间也可以建立体育“联盟”,篮球、足球、游泳、击剑等进行比拼。运作成熟后,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其他领域。
  (三)建立电子教材的合作模式。虽然三地的教学制度截然不同,每个地区课纲不同,进度也不一样,但在一些基础性教育科目,例如数学、英语、音乐、历史等科目,是可以建立电子教材的合作开发模式。这听上去似乎难度很大,但其实只要放权予教科书公司,他们会找到很好的契合点。当然,电子教科书必须强调质量,只要质量高、能吸引学生,就一定能得到广泛的推广。而借助这一合作模式,可以逐步扩展开来,为十年或更长时期大湾区之间高度融合做好必要的准备。
  (四)加大内地企业到香港招聘人才力度。香港拥有与世界接轨的教育制度,拥有世界知名的高等学府,也培养出大量的高质素的各行各业精英人才。建议内地包括“大湾区”的各大企业,到香港各大高校开展人才招聘活动,让香港的青年学子面对面了解祖国对他们的需求,肯定香港学子的价值及地位,为我们香港青年人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在让香港青年人增强作为中国香港人自豪感的同时,也能增加祖国意识及归属感。从青年人开始,让香港人重新认识祖国,认识自己身为中国人的使命及责任,实为一举两得。
  (发言者系香港广东社团总会常务副主席、香港清远友好协进会主席,特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