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的建议

2021-02-26 00:40:39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大会发言材料之三十六
  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关于推进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的建议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广东在改革开发再出发的今天,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应对空前的风险和挑战。值此关键节点和非常时期,我们应矢志不移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稳步推进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再上新台阶。
  建议:
  (一)坚定不移地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理念,持续增强全社会共识
  1. 通过行之有效的宣教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从领导干部到广大居民,必须从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相互关系角度,更加深刻地认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更加深入地学习、领会、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全社会在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理念上的共识,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准备好思想武器和社会舆论环境,在生态环境改善行动上从被动应付变为主动作为。
  2. 不能因暂时性困难或阶段性成绩而止步不前。既不能因新冠疫情和国际关系变局带来的困难而放松环保工作要求,重回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发展的老路;也不能因污染防治攻坚战初见成效而松懈,从而减弱环保工作力度。必须看到,虽然我省生态环境工作取得了不俗成绩,但离预期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一方面,我省奋力推进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和东京湾区相比,生态环境质量仍是我们最大的短板之一。以我省引以为豪的PM2.5防治为例,虽然珠江三角洲PM2.5已连续4年达标,但这一标准限值还是世界卫生组织第一阶段目标值,与发达国家执行并达到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目标值相差尚远;另一方面,行百里者半九十,PM2.5持续改善的难度和经济代价越来越大,且在PM2.5污染水平持续降低的同时,臭氧污染日益凸显,臭氧已取代PM2.5成为影响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从国外经验看其防控可能比PM2.5更为复杂;更重要的是,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无论人均GDP水平,还是单位面积GDP水平,都不到其他三大湾区的一半,这意味着未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强度要达到甚至超越这些国际湾区的水平,就要面临经济体量倍增带来的环境压力。因此,必须认清差距,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才能逐步还清环境污染历史欠债,实现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和全面提升。
  3. 要从全局出发打好生态环境这张牌。从世界范围看,无论能源和交通领域的变革,还是产业的转移和升级,生态环境因素都是重要的推手,有时甚至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而从战略角度,生态环境整治行动对改善全省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大这一现状也有重要意义。因此,能否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也关系到我们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有没有偏离航向。
  珠三角以不到全国两百分之一的陆地面积,贡献了全国近10%的GDP。在如此高强度的经济和人类活动背景下,能在全国重点区域实现PM2.5率先达标,已证明我们有能力在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有效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因此,必须打消疑虑,坚定信心,继续沿着绿色发展的道路奋进。
  (二)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在“攻坚战”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展“阵地战”,全面推行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我国现行环境质量标准很多借鉴或搬用国外相关标准。广东要推进环保科技原始创新,加大基础研究力度,立足我国实情,在深入认识污染物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逐步制定和完善符合我国和广东实情的环境质量标准和环保法律体系,厘清我省不同地区突出的污染问题,科学预判污染形势及其演变。不仅仅要数据和指标好看,更要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以最大程度减少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不良影响为目标导向,突出重点,弄清污染主要来源和成因,找准症结,防止一刀切,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近年污染防治攻坚战所采取的强化措施,已经将能做和相对好做的措施手段都基本用到了极致,未来污染减排难度会越来越大,边际成本也会越来越高,污染治理日益进入深水区,更需要科技指导精准治污,更需要以常态化治污保障生态环境质量稳定向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所采取的一些短期临时强化措施,代价高昂,且有些治标不治本,不能常态化落地实施;有些措施则以行政命令形式强制推行。未来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必须坚持经济、有效的原则,戒除大手大脚、胡乱作为,加强治污的精准性、科学性和经济性,推进依法治污,从“攻坚战”转变为“阵地战”,做好绣花功夫,通过全面建设、合理配置和系统提升治污基础设施,提高治污设施的运营和管理水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减少缺少法律依据或缺少科学性的扰民扰企行为。
  (三)梳理环保科技中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加强先进环保技术供给,壮大环保产业,打造绿色增长极,培育绿色产业体系
  绿色低碳产业是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特别是先进环保产业,如果不能在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建设美丽广东进程中得到发展壮大,将是我省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损失。广东省的经济体量和相对领先的生态环境改善进程,决定了广东省巨大的污染治理需求和环保产业市场。然而,在如此巨大的市场蛋糕面前,广东本土有影响的环保企业很少,特别是环保类上市公司更少,这与广东省经济体量和环保市场严重不相称。从企业层面,很多环保设施治污效果不理想,缺乏经济有效的技术供给是重要的原因,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与我省环保科技水平有关。
  从全国第四轮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估结果来看,广东省内目前还没有进入全国前10名的高校。广东省在创新体系中要部署、整合相关研发平台,使之做大做强,特别要制定倾斜性政策措施引进、培养高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人才,形成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市场应用的完整环保产业发展生态链。要逐步走上自力更生的发展之路,率先行动,认真梳理我国特别是我省环保科技中面临的“卡脖子”问题,针对产业特点和比较优势,大力推进核心技术的攻关和有效供给,在环境监测仪器、污染治理技术和环境咨询服务等方面形成一批能顶得上、能走出去的优势企业,发展壮大环保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极,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和产业保障。
  (四)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统筹平衡政府和市场作用,强化并规范市场化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资金和机制体制保障
  当前我国解决环境问题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因我国环境问题历史欠账多,持续的生态环境建设投资需求又十分巨大,如果过分依赖政府直接投资,必然会导致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因资金缺口而延缓。在厘清生态环境建设事业各方的责权利的前提下,可培育发展绿色基金等市场化力量,通过市场化和政策性治污的有机结合,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政策性调控监管作用,让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步伐更快一些。
  好的环保技术和服务如果不能用于治污实践,市场上如果“李鬼”横行,或者省内开花省外香,一切努力将会大打折扣,危害影响长远。政府一方面要进一步梳理负面清单,清理妨碍市场化配置的不良因素和壁垒,扫清机制体制障碍,提供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要防治市场机制失灵,发展和规范第三方检测,同时借鉴和发展新的技术手段,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督察的覆盖面和技术含量,让滥竽充数的产品、技术和企业进入“黑名单”,让好的产品、技术、企业脱颖而出,真正实现优胜劣汰,形成良性发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