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传承与创新 推进大湾区中医养生保健产业化

2021-02-26 00:44:54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大会发言材料之三十一
  池晓玲委员的书面发言
  ——坚持传承与创新  推进大湾区中医养生保健产业化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等的实施标志着“健康中国”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彰显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这是必须回答的发展之问。
  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体现在未病先防的理念上,体现在中医的养生保健。数千年来,中医养生保健一直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方法,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法宝。2019年10月,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指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战略,同时在组织实施形式上提出“围绕以较低费用取得较大健康收益目标,规划建设一批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鼓励在服务模式、产业发展、质量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始终坚持传承与创新,积极推进大湾区中医养生保健产业化,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实践“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湾区养生保健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2019年12月2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2018年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仅15.34%。身处大湾区的人们养生保健需求强烈,但自身健康素养不足,导致人们因五花八门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而上当受骗的现象屡见不鲜。目前,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包括医疗机构设置的治未病中心、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馆、社会办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场所,存在机构合作不密切,与其他产业融合度不高,专业人才紧缺,缺乏科学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操作规范和技术标准指导,产品和服务质量良莠不齐,服务项目价格调整尚未完善等问题。因此,亟需大力推进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传承与创新,推进大湾区养生保健产业化建设。
  二、推进大湾区养生保健产业化的建议
  (一)明确中医养生保健产业内涵,完善法规制度,分级监督管理。一是应明确中医养生保健产业包括:中医养生保健诊疗、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医养生保健医药产品、养生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养生保健医疗器械及器具、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的领域。二是应明确中医养生保健诊疗与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的界限与区别,明确中医养生保健医药产品与养生保健用品及营养食品的界限与区别,明确养生保健医疗器械及器具等界限与区别,明确监管主体,建立分级监督管理制度,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政策措施,保证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发展。
  (二)加强传承与创新,提升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中医内涵(核心技术)。学术理论是中医养生保健产业发展的源头活水。加强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加强对中医经典、名医经验等的挖掘、整理与应用,凝炼、升华中医养生保健的学术理论,用以指导中医养生保健诊疗与中医养生保健医药产品、医疗器械等的创新,并积极在临床推广应用,正本清源,不断提升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中医内涵(核心技术),为发展中医养生保健事业、推进中医养生保健产业化保驾护航。
  (三)提升中医养生保健事业发展层次,推进中医养生保健产业化。明确中医养生保健与健康管理在疾病与健康人群应用的区别,以疾病为突破口,明确中医养生保健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不同作用,并形成系列产品与品牌,推进中医养生保健产业化发展。
  (四)培养不同层次的中医养生保健人才,为中医养生保健产业化提供保障。开展多学科、多层次的人才培养。通过中医院校培养中医养生保健的医学人才与技术骨干;通过师承教育进一步提升人才的层次与技术水平;通过继续教育或培训班,培训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的技术人才,培养既懂医、懂药、又懂经营与管理的中医养生保健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
  (五)建立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系列技术规范、标准,使监管有据。根据中医养生保健产业不同内容的特点,建立系列技术规范、标准,并以此作为技术评价,既可使监管有据,也可以不断提升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质量标准。
  (六)推进产学研联合攻关,推进中医养生保健产业发展。完善有利于中医药创新的激励政策,推进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产学研联合攻关,加强具有独特疗效的中医药临床研究,开发中医养生保健特色诊疗及系列医药产品、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康复技术和产品,推进中医养生保健产业发展。
  (发言者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