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规范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2021-02-26 00:45:56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大会发言材料之三十
  池晓玲委员的书面发言
  ——深入规范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要求把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国民教育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把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深度嵌入百姓生活。中医药文化是打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藏的一把金钥匙,深入规范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让成长中的广大青少年接受中医药文化熏陶教育,传递中医药文化核心内涵,积极引导他们认识中医药、热爱传统文化,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培养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根源上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升国民人文素质、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
  一、我省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缺乏系统完整的顶层设计。如何协调文化课知识与中医药知识之间的平衡是中医药进课堂的一大难题,适合中小学生不同阶段的中医药教材、课件、教学道具等有待普及和完善。中小学教师通常不熟悉中医药知识,而具有丰富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的医生或教师又不了解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特点,难以形成可持续、易推广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实践模式,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实效性难以保证。
  (二)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有效性、融合度欠缺。特别是中医药文化课程、教材融入中小学现有教学体系的路径和措施还有待探索,如何在全省范围内形成统一规范,还是值得研究的新课题。同时,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千篇一律,缺乏创新,流于形式,很难在中小学生心中留下深刻的中医药印象。
  (三)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具体举措和办法较少。虽然,相关部门相继发布了相关文件和通知,大力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及舆论氛围。但是,这些政策如何“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实践。
  二、深入规范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建议
  (一)对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材进行修订,将中医药文化系统纳入中小学课程。一是教育、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加强研究,增加中医药文化进入课程的比重,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研究设计中医药故事、中药种植绘制、食疗养生等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中医药文化教学内容。二是课程要符合中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特点,不以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为标准,开展实验班、素质拓展、兴趣班、选修课、实践课、体验课等。三是积极开发配套的影像、慕课、科普读物等,丰富学习内容,提高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小学的契合度。
  (二)认真讲好中医药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民族自信。一是中医药文化要进入中小学教育,必须避免照搬晦涩深奥的理论和古典文献介绍相关知识,应通过深入浅出、喜闻乐见的故事和典型案例向学生传授。二是结合地方特色,如地方名医、道地药材、地方文化等,提高学生的认知和兴趣。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制定活动方案,尽量做到“一校一策”,根据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习惯等,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切忌灌输式教育。
  (三)配好中医药教师,保障知识传播的科学性、系统性。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由教育、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中医药领域的专家人才公开推荐库,便于中小学能够找到并聘请适宜的教师。二是中医药院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学科和技术优势,主动承担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责任,调动青年中医药大学生的积极性,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自觉担当主力军和生力军。三是教育、中医药主管部门应针对中小学教师制定培训计划,开展相关培训,以此可以丰富中小学普及中医药文化的教师人才来源。
  (四)以文化人,建立中医药特色班级,鼓励开展特色化活动。一是在尊重中小学实际的基础上,将中医药文化与中小学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在校园里融入中医药元素,如中医药景观、名医警言、中药种植、中医药特色教室等,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中小学生认识中医药、熟悉中医药。二是建立中医药特色班级,将学生的爱好、特长与中医药文化相结合,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主,成立种植、宣传、制作等相对专业又有机统一的小组。
  (五)搭建中医药学习平台,广泛设立学习实践基地。卫生健康、药品监管、文化等部门应设立一批对中小学和社会开放的中药种植基地、中医药生产经营企业、中医医院、中医药博物馆等作为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的实践基地,便于中小学生接近、学习、实践中医药文化知识。
  (发言者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卫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