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层医疗信息化建设 助力健康广东战略实施

2021-02-26 01:11:25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大会发言材料之十三
  台盟广东省委员会的书面发言
  ——推进基层医疗信息化建设  助力健康广东战略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调整优化健康服务体系,强化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我国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均强调以基层为主,基层是连接居民健康的最后一公里,涉及预防和健康促进的落地,更涉及对居民医疗需求的及时了解、合理评判和相应医疗资源的协调。通过调研发现,我省基层医疗能力发展差异大,居民健康数据碎片化问题凸显。在当前阶段,运用医疗信息化技术辅助提升基层疾病早期诊断能力、个性化健康管理能力及平衡医疗资源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和切实可行。
  一、我省基层医疗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卫生健康信息化整体发展不平衡。一是地区之间不平衡。特别是区级信息化工作,存在两极分化现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特点突出。发展较好如广州番禺、天河、越秀区,已建成区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并与市平台实现了数据互联互通;比较落后的个别区才开始启动区级平台的建设,区内机构数据的互联互通效果也比较差,未实现深度融合;还有部分区正在建设区级平台,尚未实现与市级平台的对接。二是医疗机构之间不平衡。受各医院收入、投入、签约的网络系统公司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医院之间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省属、市属医院规模大,医疗水平高,医疗资源相对充足,信息化建设相对较好,但网络系统服务商多达数十家,数据平台互联互通问题凸显;而区属医院、社区服务中心相对投入较差,是当前健康信息化互联互通的一块短板,也制约了我省智慧医疗触角向基层延伸。
  (二)信息便民项目推进速度及应用效果尚需提升。一是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平台应用范围不够广。部分医院影像和检验结果互不相认的问题仍然存在,还有部分已接入系统的医疗机构,由于经费核算问题,使用频度不高。二是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整合工作还未完成。因早期各自建设,统筹不足,后续整合难度大。对基层而言,信息系统过多,业务信息系统各自独立,一个人的信息分散在不同的系统中,相互之间难在系统层面联通,信息孤岛仍然存在,使用和维护难度加大。三是基层医疗机构无法与三甲医院、专科医院等诊疗信息互联互通。患者信息在多级医疗机构间传递不通畅,患者在多级医疗机构就诊产生各自独立的信息资料,无法完成不同医疗机构间就诊信息及病情的动态更新及整合,无法实时查看本人的健康档案。
  (三)信息化保障机制及政策配套力度尚需加大。一些新兴技术,如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健康信息化融合不够。如很多地方患者的血压、血糖等检测数据还需要人工录入,易出错且工作量大。为数众多的基层医务人员,尚未实现远程培训、在线咨询;各基层医疗公共卫生机构尚不能有专门的专业信息化人员,大都是由医疗人员兼任,在专业技术方面有欠缺。
  二、建议
  (一)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域内各层各类卫生健康服务机构的协同服务平台。多方向医疗机构共同纳入当地政府建设的智慧医疗服务平台,健康档案、诊疗、检查、检验、影像数据互通共享,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平台全面联通,居民健康信息动态更新,方便查询。
  (二)突出医疗信息惠民应用。利用手机APP、微信、支付宝等,逐步打造广东移动医疗服务模式;全面推进建立互联网医院,大力开展注册医师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力争在信息惠民工作推进和应用服务推广方面形成示范效应,逐步建立省级健康大数据分析系统,科学统计分析卫生健康数据,为我省卫生健康管理提供科学智能的技术支撑,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卫生健康服务。
  (三)推进家庭医生签约。通过互联网签约和政府智慧医疗服务平台,家庭医生作为居民健康和费用责任人提供从主动个性化健康管理、连续性精准转诊、全程诊疗过程参与及院内诊疗监督、接续性院外健康管理、医保费用审核等全链条卫生健康服务。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着力提升基层诊断和健康管理能力。建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健康管理系统、临床辅助决策系统,家庭医生可基于签约居民健康医疗数据和健康评估模型评估居民健康状况,制定健康干预方案,并借助物联网和智能穿戴设备及时监测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执行情况;依托临床辅助决策系统根据居民症状协助评判居民患病情况,做到虽不能治疗但能够及时诊断,尽最大努力不贻误居民病情。
  (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该依托互联互通的互联网大数据平台,达成医疗数据共享,实现居民健康信息实时动态更新。压实其对签约服务对象健康状况及其危险因素动态掌握、及时上报和转诊发热病人等责任,将居民基础慢性病的预防和干预工作、传染病的监测预警工作、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健全有机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