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粤北粤西构建我省粮食安全屏障的建议

2021-02-26 01:13:35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大会发言材料之十
  李作伟委员的书面发言
  ——关于在粤北粤西构建我省粮食安全屏障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时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中美贸易摩擦、中国与周边国家地区地缘政治、全球防控新冠病毒、逆全球化等多种因素,使到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再凸现。
  我省根据中央和国家战略安排采取措施和部署,实现了总体安全。但隐忧犹存:全省常住人口达11521万,年粮食消费量约4200万吨,2020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1267万吨,仅满足了年粮食消费量的1/3多,不可不居安思危。但多管齐下,在粤北、粤西仍有解决粮食安全得天独厚优势。粤北、粤西山地丘陵面积占广东国土面积60%以上,这里气候温暖湿润、自然灾害影响少,适宜粮食作物种植,是广东传统产粮区,谷类粮食、杂粮、薯类、油、禽畜等生产链健全,毗邻省区多是粮食粜出地区,容易获得就近补充,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开展粮食安全工作,政治目标与经济生产相得益彰。
  建议:
  根据广东地理和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粤北、粤西在解决粮食安全方面独具优势,建议在粤北、粤西构建广东粮食安全屏障。
  (一)以最严格的措施保护耕地,探索新机制挖掘土地潜力。随着城市化扩张、城市资本入侵、农房建设和农村需求多元化,当下广东耕地保有量压力相当大。建议粤北、粤西地区强化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完善土地执法监管体制机制,坚决遏制土地违法行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通过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把粤北、粤西60%以上红线内耕地进行连片化、集约化和机械化耕作;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加快红线内耕地向粮食种植专业户、大耕户流转,通过联耕联种、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有效形式,将广大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最大限度挖掘耕地潜力。
  (二)全省一盘棋解决占补平衡,珠三角参与安全屏障建设。全省耕地资源保有量不平衡,粤北、粤西与珠三角地区差距明显。建议拟订全省一盘棋的耕地占补平衡规划,粤北、粤西由于山地丘陵多、耕地产值低,耕地布局就要大;珠三角城市耕地保有量少、产值高,可用“飞地”或经济补偿的方式,把承担“粮食自主”的耕地、仓储转移到粤北、粤西,支持当地新增耕地;鼓励珠三角企业、耕种大户投资承包粤北、粤西耕地,新增产量和新增耕地产量可纳入珠三角城市粮食储备。
  (三)统筹改革各种助农政策和资金,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当前已出台惠农、助农等提高种粮积极性的政策、补助非常多,但绩效不明显,浪费严重,农民积极性不高。建议在粤北、粤西率先统筹改革扶农政策、资金,结合“乡村振兴计划”,以绩效和实现目标为依据,让农民有利可图,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四)建立现代化粮食仓储和流通加工,保证粮食质量。粤北、粤西应树立绿色储粮、科技储粮、有机转化的观念,着力构建全要素、全链条、多层次的现代粮食产业链标准体系;投入资金扶持粮食仓储设施、粮食加工生产线、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项目;科学轮换,通过流通加工等减少储粮贬值,降低损耗和成本。
  (发言者系河源市东源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农业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