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出 人:民革广东省委会
内 容:
一、案由
目前,广东90%以上的市场主体,80%以上的新增就业、70%以上的创新成果、60%以上的投资、50%以上的生产总值和税收、40%以上的出口均由中小微企业贡献,中小微企业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支持非公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优化我国经济结构,政府从创业创新、投资引导、转型升级、人才建设、技术改造、产业扶持、减费降税等多方面多层次出台惠企政策,不断加大对企业的扶持补贴力度。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广大中小微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为了稳定经济发展,针对“六稳六保”,国家、省市区各级政府制定多项关于减租、融资贷款、事后奖补等惠企政策,旨在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危机、优化市场经济、促进企业发展。然而,各种公开场合,时常听到民营企业家们不了解相关政策,或者不知道如何申请惠企补贴。不少企业家不知道不清楚是否符合资格,是否适合申请,甚至对惠企政策理解不全面,担心会有附加条件影响企业经营。这说明政策落地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没有真正发挥更好的效能。因此,及时开展疫情期间惠企政策落地效果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企业获取惠企政策红利,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一是政府的官方门户网站、公众号、小程序等官方途径。由于政策出台的数量多,涉及面广,此途径一般起到的是通知的作用,对推动惠企政策落地的力度相对较弱。
二是在政府指导下成立的行业协会、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在推动惠企政策落地方面,受主管单位的影响较大,由主管单位出台的惠企政策则推广力度强,而且部分主管单位还会把惠企政策的申请审批权下放到此类型的社会组织,使得社会组织在开展工作时失公平。
三是具有市场属性的第三方机构。此类型的机构会随时关注政府出台的惠企政策,定期或不定期汇总,举办政策解读的相关培训,政策申请的相关辅导。但是由于缺乏对第三方机构的监管机制,行业标准,第三方机构良莠不齐,往往存在乱收费现象。一般第三方机构采取补贴分成的方式来收取费用,一般分成比例从10%-50%不等,导致存在第三方机构联合企业造虚假材料以获取资金补贴。
在分析惠企政策推广落地途径,发现惠企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政策涉及面之广,数量之多,难以精准匹配给有需要的企业;二是惠企政策发布信息不对称,企业无法及时获取;三是第三方代理服务机构的操作不规范,导致惠企政策落地有失公允。因此,开展疫情期间惠企政策落地效果评估,在发布时、申请中、成功后三个阶段对企业提供专业的辅导服务,能够有效推动惠企政策落地落实。
二、建议
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数据逐步实现互联互通,互联网智能系统能够快速有效并且准确识别审核企业的真实情况,为此,惠企政策落实落地评估体系应结合互联网技术,大数据系统智能审批,第三方线下申请后复核,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推动政策的有效落实落地。
一是利用数据的互联互通,建立惠企政策智能服务数据库,建立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由智能系统结合企业过往的申请情况,现在发展困难,智能匹配政策精准推送,帮助企业快速识别符合资格的政策,减少惠企政策落地的人为干扰因素,确保惠企政策的普适性以及公平性。同时,通过企业数据与历史惠企数据的科学分析,准确找到企业的共性和关键需求点,为下一次政府出台新的惠企政策提供数据支撑,精准解决惠企痛点。
二是鼓励行业协会、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社会组织和具有线下属性的第三方机构积极开展惠企政策宣导活动、惠企政策解读的相关培训课程,帮助中小企业正确理解惠企政策,推动惠企政策的落地落实。同时,优化惠企政策的申请流程,开展线下辅导、申后复核,制定复核标准复核流程,确保惠企政策落地的有效性。由于智能系统是基于企业过往数据进行预算以及预判,数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通过采用线下现场复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数据的坑,确保惠企政策和企业发展的真实情况相匹配,确保惠企政策的有效性。
三是建立服务认证体系,制定行业服务标准、评估等级,提高专业服务水平,杜绝行业虚假材料、收费乱象,保证评估体系公平公证公开。同时,结合企业发展现状以及省市级的战略规划,通过大数据为企业制定惠企政策筹划服务,提前规划企业发展路径,合理利用资源发展企业,让惠企政策成为企业的助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