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中国同盟会”相关遗址保护力度的提案

2021-01-21 23:21:36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 出 人:民革广东省委会
  内    容: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辛亥革命胜利11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不会忘记,100多年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当时留日中国学生等为骨干组建中国同盟会,毅然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点燃了振兴中华的希望”。
  1905年,孙中山先生创建了中国同盟会,结束了各革命团体分散斗争的局面,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同盟会是辛亥革命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同盟会在推翻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共和的过程中,起到了“革命中枢”的关键作用。同盟会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的光辉业绩,敲响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制度覆灭的丧钟,引发了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目前广东保留比较好的是中国同盟会广东番花分会旧址,在新华镇三华村集之徐公祠内。1909年,徐维扬(花县三华村人)、莫纪彭受同盟会派遣,来花县组织中国同盟会广东番(禺)、花(县)分会(简称“番花同盟分会”), 秘密向群众宣传同盟会“驱除挞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仅13天,便发动了当地农民300余人入会,黄兴也曾多次来此召开秘密会议,组织敢死队,准备参加广州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1911年“三.二九”广州起义前夕,徐维扬奉命从广州赶回花县,连夜在此集中“选锋队”(敢死队)100余人,会上,徐维扬号召队众参加起义,第二天早晨,他们参加进攻两广总督署战斗。是役,牺牲的七十二烈士中,有18位是花县籍人。其中16人均为三华徐姓人氏,因此三华村被后人誉为“英雄村”。
  中国同盟会另一处历史史迹在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街,位于海珠区南华西路鳌洲内街13号,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同盟会广东分会会长高剑父、副会长潘达微,高剑父为开展同盟会秘密活动,以开设何钜裱画店为名,在二楼设通讯社,取名“守真阁”作掩护,实际是中国同盟会广东分会总机关,故事多次被拍为电影题材,2011年珠影集团拍的《英雄·喋血》就是取材这里。黄花岗起义前夕,革命党人通过水路将炸药等军火运入广州,放在珠江疍家船和河南的同盟会广东分会秘密机关。1911年4月27日,黄兴领导的“三.二九”黄花岗起义爆发。起义前,通过水路运武器抵目的地两广总督署衙门。同盟会广东分会河南这个秘密机关发挥极其重要作用。
  南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是近代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重要地区,中国近现代史上许多重要的反帝反封建反殖民革命活动,均发生在南华西街周围,黄兴与徐宗汉在海珠区南华中路溪峡街旧址、廖仲恺与何香凝的双清楼旧址,江孔殷故居,潘达微故居等一大批名垂青史的风云人物在这里留下足迹。这些历史是活生生的中国近现代革命史教材,是广州这座城市独特而不可复制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广州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策源地宝贵历史资源,也是广州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重要支撑。
  问题:
  一、“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虽说是已经列入了文物保护单位,由于长期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已日渐破败,旧址的右侧也被改变了用途,周边很多村民房屋也横七竖八乱搭建,破坏了整体环境,保护情况堪忧。
  二、“同盟会广东分会”旧址在《广州市海珠区南华西街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内街13号”也列在应保护的对象之中。但据了解,“内街13号”当时并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后作为危房改建工程,在2008年就被拆除。
  建议:
  一、2021年是辛亥革命胜利110周年,为了深切缅怀辛亥革命先贤和广州花都籍18位黄花岗烈士,主管部门应当尽快对“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采取抢救措施,拨付专项维修经费,对旧址修旧如旧进行修缮,建设花都籍十八烈士相关历史展馆,要有专人负责日常维护,每年拨付专款对徐维扬和18位花都烈士故居进行保护和维护,修缮相关历史遗迹,在三华村建设“英雄广场”,来纪念花都籍18位黄花岗烈士,把“中国同盟会番花分会”旧址列为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南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确定的广州26片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同盟会广东分会”旧址是南华西街历史文化街区重要历史遗址,建议由政府出资,恢复“同盟会广东分会”旧址。疫情过后,南华西街周边一些闲置场所,可以先免费提供场地给中国同盟会广州后裔联谊会,联合办同盟会相关历史展览,让大家了解这段历史重要性,也保留住海珠区这段重要历史,丰富海珠区历史内涵。
  三、通过新媒体等各种途径,让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国同盟会历史,让青少年学习革命烈士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的革命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激励青少年勤奋学习,立志成才,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