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出 人:牛保庄
内 容:
疫情期间,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存在国际供应链不稳定,中断风险大的问题,若干产品如冷链食品还常带病毒;国内供应链稳定,但存在产品质量和声誉问题。
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高效管控双循环贸易过程,快速实现溯源追踪的利器,在粤港澳大湾区尤其存在广阔的应用空间。但是,难点体现在:
1.无序开发,多头建设,区块链割裂现象严重
2019年以来,尽管建设成本较高,但有较多政策红利,未曾阻挡区块链建设热情。大湾区制度和规范多样性强,数据来源多样,区块链建设主体之间数据规范标准不一,已建设的区块链同质化严重,竞争性强,合作性弱,无法形成完整的信息溯源和信用链条,变成空链死链。
2.粤港澳大湾区鼓励颠覆式技术创新的政策制度效用未充分发挥
粤港澳大湾区的较多制度创新是负面清单管理,探索空间极大。然而基于区块链的“双循环”商业模型设计和制度改革需要较高理论水平、技术支撑和改革勇气,做出真正商业创新的企业和高层次人才稀缺,政策效用不显著。
3.跨境平台“数据垄断”和“数据壁垒”成为障碍
巨型跨境交易平台将贸易数据视为商业机密,较少接入全产业区块链信用体系。即使有构建区块链系统,也较少将主导权让渡给政府信用管理部门机构。平台经济的反垄断首先要反数据垄断,因为单靠政府部门难以验证下游交易信息,影响对商品的完整核验及对供应链信用评价,更难把控跨境供应链隐患。
为此,亟需出台引导性政策,促进跨境平台投资区块链建设,进而顶层设计管控大湾区区块链信用体系,破除“区块链孤岛”。建议:
1.提供税收/补贴/贸易便利优惠,鼓励跨境贸易公司和平台配合投资区块链和产品溯源,以“区块链+信用运营”为上链产品质量背书,并对质量信用失信企业进行惩罚;
2.实施区块链信息数据联通工程,打通海关、工商、银行、跨境平台交易的信息数据互联互通,且不可篡改,由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牵头主持,作为大湾区跨境区块链信用联盟“盟主”,信用体系的掌控者一定不能是垄断性平台。
3.助力复工复产,在跨境区块链信用体系基础上,设计中小微供应链金融服务产品,拓展双循环贸易保险险种,助力创新创业,实现高质量背书产品的内外顺畅流通。
4.构建区块链“双循环”溯源体系,特别对带病毒产品的精准识别和管控,有助于避免误杀,降低企业成本,快速甄别病毒来源,将损失降到最低。鼓励非法和异常信息监督举报,探索制定“跨境区块链信用体系建设和管理办法”,实现合法的权利归属和规则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