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力打造北部生态发展区特色产业园区的提案

2021-01-22 18:51:36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 出 人:陈曦 
  内    容: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省北部生态发展区内的产业园区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当地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但这种发展在不少园区尤其是县域园区表现为原始的、低质素的发展,缺乏充足后劲和持续竞争力,已经不能适应当下发展的需要。推动我省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北部生态发展区内的产业园区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特色不鲜明,同质化竞争突出。一是供给过剩,园区招商难。二是存在发展同质化现象,园区之间陷入低水平竞争。
  (二)园区发展水平分化较大。一是在一定范围内出现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二是同类园中,彼此也水平不一,占产业园主要数量的县域园更是分化明显,多数园区年产值不足10亿元,尚处在基础建设和产业培育的起步阶段。
  (三)园区产业层次有待提升。一些园区的产业比较低端,主导产业集聚度不够,产业集群规模较小、层次较低、企业之间关联度不强,形成不了产业链条,不能形成规模效应。
  (四)过于依靠优惠政策招商。有不少园区形成了依靠优惠政策招商的依赖,造成不少产业园区重外部优惠政策、轻内生动力培育。
  (五)园区建设存在“产城分离”现象。园区内越来越多的楼房、工厂拔地而起,却在规划建设中没有做到配套先行,缺乏产业配套、生活配套、公共服务配套,产业和城市发展的融合度较低,引才留才困难,产业园区发展因此缺乏后劲。
  二、全力打造北部生态发展区特色产业园区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绿色环保理念,高起点编制发展规划。一是各县(市、区)要以“产业集聚、定位鲜明、配套完善、功能完备”为指导,聚焦先进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新材料等具有区域传统优势的主导产业,科学编制特色产业园区发展规划。二是做好特色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修编工作,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监测机制。三是严格企业入园条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化绿色产业园区。
  (二)壮大主导产业规模,强化专业化配套协作。一是各特色产业园区确立1-2个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产业链垂直整合,做大做强产业规模。二是支持产业龙头企业并购重组、品牌经营、产业联盟等方式实施产业整合。三是围绕龙头企业构建垂直整合协作的产业体系,形成集聚效应。
  (三)加大招商引资激励力度,集聚各方招商力量。充分发挥企业家、招商能人的渠道优势和信息资源,以商招商。注重发挥专业服务机构作用,鼓励有关协会和咨询、银行、保险、基金、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利用客户资源、信息网络优势,参与招商引资工作。
  (四)多级联动,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一是省、市、县三级政府设立的产业基金要重点支持特色产业园区发展,实行产业基金联动,按比例跟进投资。二是各县(市、区)产业基金每年对单个园区投资不低于1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园区企业新上项目、引进人才、并购重组、融资增信、过桥周转等。
  (五)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一是在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建立检验检测、融资担保、信息物流、科技服务、科技孵化器、产业加速器、创新创业等公共服务平台,每个特色产业园区至少与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合作建立一个平台。二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采取政府支持、股权合作、成果共享的市场化运作模式,积极招引培育、布局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实现人才集聚、技术研发、开放服务、资源共享、成果辐射等功能,为园区产业高端突破提供创新支撑。
  (六)加强产融对接,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一是鼓励金融机构围绕产业项目融资需求,制定专项融资方案,优化融资结构,加强金融服务。二是通过设立产业基金、引入风险补贴、完善信用评级制度等方式,为企业增信,绕开抵押“老”难题。三是采取知识产权质押、仓单质押、分红抵押、典当等多种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七)打造良好的营商和宜居环境。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努力实现园区的事园区办,“最多跑一次、一次就办好”。二是完善政策、要素保障,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围绕降低实体经济的人力、生产要素、物流等各方面成本,积极缓解企业用地不足等难题,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实体经济合理流动,打通制约创新发展的堵点、痛点。三是推动智慧园区建设,促进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园区建设管理服务融合,提升园区城市管理和社区治理水平,营造生态良好、社区文明、宜业宜居的人居环境。
  (八)加强领导和监管考核。一是成立省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主管副省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工信厅。二是各市、县(市、区)要组建工作专班,指导各园区编制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参与产业基金使用审核,向省特色产业园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园区产业发展年度绩效评估报告。三是建立省、市级特色产业园区重点培育、挂牌命名的认定机制和年度考核激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