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入推动广东省数字经济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提案

2021-01-22 18:54:15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 出 人:梁锡光
  内    容:
  数据显示,目前广东省数字经济规模达4.9万亿元,2017年以来,广东省数字经济总量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产业数字经济融合方面更是以40%的占比规模领跑全国,同时广东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软件产业和完善的基础芯片配套产业,2019年的软件产业规模已达到1.2万亿,这些都为广东省建设成为国家数字经济发展“先导区”提供了良好的动能,但从发展数字经济的具体实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创新数据驱动能力不足。重点行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仍相对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数据资源还未实现完全有效的开发利用。2.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有待提升。造业数字化水平发展不均衡,工业细分行业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3.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优势不突出。数字经济新业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缺乏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兴业态的大企业。4.跨界融合型人才结构性短缺。高端信息技术人才集聚水平相对较低,精通信息化与生产制造的复合型人才资源匮乏。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共享经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发展”,今年国家推出的新基建战略也将有望开启湾区数字经济发展的新纪元,因此要抓住当前的机遇与挑战,加速推进广东省数字经济的发展进程。
  为此,建议:
  (一)打造“数字政府”,完善数字产业发展环境
  1.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以"制度创新+技术创新"进一步构建"管运分离"的"数字政府"建设管理新体制,打造统一安全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和大数据体系,分步建设和推进构建省、市、县、镇四级协同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全力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
  2.加速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政策落地实施。进一步构建和优化既有顶层设计、又有具体措施的政策支持体系,政府可成立专门的数字经济产业工作小组,实施“政府引领、企业参与”的对口联系机制,细化政策条款和实施细则,有针对性地推动各项政策的落地实施,充分保障企业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激发更多产业潜能。
  3.加强新型数字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新一代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动5G网络全覆盖和IPv6建设以及相应商用网络试点,加快全省大数据中心建设,规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
  (二)优化数字产业布局,培育新经济形态
  1.加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进一步整合各地市基地、园区、产业集聚区功能,加大设施、项目、人才等资源投入,为优势产业集群建设提供强有力平台支撑。同时以重大项目为引导,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园、数字小镇、小微园区的建设,提升协同整合、集聚创新能力。
  2.打造各市差异化发展。各地市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水平及路径均有不同,应引导各市发挥差异化优势,形成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数字产业发展格局。以深圳为例,可充分发挥腾讯、华为等龙头企业的领军作用,不断加强关键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进而产生辐射效应,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形态。
  3.培育数字经济特色产业形态。首先推动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融合;同时进一步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关键技术与各行各业融合创新发展;积极发展智能经济、健康产业、在线教育等新产业,发展基于新技术的无人经济等新业态。
  (三)加强技术创新能力,深化“智慧城市”建设
  1.加强关键技术研发与创新应用。聚焦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前沿领域,充分发挥各方核心技术突破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能力,促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同时加快推动关键技术在数据交易、金融、物流、医疗等重点行业领域的创新应用,面向工业、能源、通信等互联网领域,探索培育泛在融合、绿色带宽等未来网络产业。
  2.推动数字金融创新发展。将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在金融领域,进一步构建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积极推动金融科技、供应链金融等数字金融发展,制定具体措施推动数字金融项目落地,辐射带动大湾区数字金融生态圈发展。
  3.助力“智慧城市”建设。着力推进数字经济与政务服务、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应用场景深度融合,联合政府各职能部门及市场化机构,促进全市安防、交通、医疗、教育等数据互联互通,推动城市治理向数字化、智慧化转型,打造“智慧城市”标杆。
  (四)强化数字经济开放合作,提升竞争力
  强化广深的湾区核心引擎功能,与其他各地市间联动发展,合作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共同开发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
  同时,积极向国外及先进省市汲取经验,深化与香港、澳门在科技、教育、医疗等多领域合作,整合利用国际研发资源,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加强跨界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优化数字经济人才培育机制,支持数字经济企校联合,加强数字经济从业人员高端化培训,提升业务水平、职业素养以及行业研究能力。进一步完善数字经济高层次人才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配套保障政策,鼓励数字经济企业建立重大项目奖励、限制性股权等长效激励机制,打造数字经济产业人才聚集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