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出 人:赵先明 联 名 人:朱颖恒,江涛
内 容: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不断攀升,近视低龄化、重度化日益严重。中医药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值得推广应用
一、儿童青少年近视现状分析
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呈现出发病年龄小、患病率急剧上升、近视程度高且进展快的趋势特点。2018年儿童青少年近视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大学生中近视患病率已高达80%~90%,居世界第一。此外,小升初阶段的近视率随年级升高而快速增长,高三年级高度近视(近视度数超过600度)人数在近视总数中占比达21.9%。
二、儿童青少年近视原因分析
关于近视的形成,往往与遗传和环境相关。在父母近视状态以及基因等遗传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环境因素就成为目前近视研究和防治的重点。但现代社会的应试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生的近距离工作量很难控制在眼睛能承受的范围内,加上饮食结构、阅读姿势和光线等生活习惯不科学,部分家长错误的配镜观念,眼镜市场配镜人员的配镜水平高低不一等所导致的不合理配镜,都加大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难度。
三、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必要性、可行性
近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对青少年的生活及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影响成绩,体育活动时危险系数增大。而高度近视的并发症可以是致盲的,无疑摧残了患者的身心,不利于社会维稳,加重其家庭与整个的社会负担。若能在防控阶段积极行动,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轻儿童青少年近视带来的严重后果。
建议:
一、提高公众防控意识,推广中医护眼知识
(一)媒体宣教,正确引导。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及网络媒体宣传,呼吁社会多关注、早维护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借助学校与家庭联动环节和交流平台广泛开展中医护眼的科普宣教,引导家庭走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误区,做好做足儿童青少年心理建设,使患有近视的小孩不自卑、形成平等友善不嘲笑外貌的校园大氛围,从而使接受近视治疗的儿童青少年不排斥配镜和治疗手段并拥有良好从医性。
(二)校园宣教,培养意识。将中医药防控近视的内容融入“中医进校园”工作中,在中小学教师群体的培训中要求能客观科学地了解中医基础理论和规范的眼保健操、耳穴压豆等简单普适的手法,从而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简单便捷的中医手段来爱眼护眼,顺时养生。
(三)严密筛查,院内联动。联动儿科及儿保科抽空培训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知识并给与一定奖励以调动积极性,及时提醒有近视风险的患者去眼科或专业视光机构进行干预和治疗。
二、发挥中医治疗优势,探索规范诊疗流程
(一)遵循规律,守正创新。在学校视力筛查系统中,适当融入中医相关评价方法,将中医护眼融入防控体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做到早检测、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
在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我省岭南中医特色,将相关技术融入防治工作。融合现代眼视光学最新理论技术和中医药特色疗法优势,针对近视不同阶段发展特点,构建预防调摄、屈光矫正、中药方剂、针灸推拿和脑视觉开发相结合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试点建设有岭南中医特色的近视防控基地。
(二)总结经验,加大投入。中医药综合防治近视是近年国内应用的有效疗法,简便易行,无毒副作用,不影响工作学习,尤其适用于学龄儿童、假性近视者、用眼疲劳人群。为使治疗手段的操作规范化以进一步推广应用,建议加大对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投入,组织重大项目攻关,通过实践和探索,提炼出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的理论体系;梳理、优化出安全、有效、系统、规范的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应用的综合方案。
三、人才支撑承前启后,创新服务产学研用
(一)建设队伍、传承发展。充分发挥老一辈中医药近视防控专家的作用。建立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挂钩的高年资中医师带徒制度。提高医案记录和师承笔记水平,做到精品有序有依据,积累研究素材,加速培养优秀中医药近视防控骨干人才。
全面取消社会办中医选址、距离、数量等限制。引导和鼓励中医近视防控医疗机构连锁经营。对社会办中医近视防控医疗机构在医保定点、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一视同仁,对在社会办中医近视防控医疗机构工作的老专家在评定名中医、名老中医等称号上一视同仁。如此一来调动民间中医对近视防控项目的积极性,慷慨探讨验方和配穴窍门等治疗手段,互相补充拔高。
(二)提升能力、创新服务。鼓励专业学会和教育培训机构对视光人才的中医药知识培训和对中医药人员的视光学知识培训,对中医药近视防控复合人才的培养给予财政支持。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开展标准的视光服务,鼓励视光机构开展近视防控中医养护(非医疗)服务。
(三)产学研用、中药推新。鼓励研发近视防控院内中药制剂、开展特色临方炮制。支持区域中药院内制剂中心、第三方制剂室联合药企加工配制中药制剂。促进近视防控学术流派保护和发展,做好名老中医验方药剂保护传承,加速近视防控中药新药研发和中医诊疗人工智能技术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