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线上直播营销活动监管的提案

2021-01-22 18:56:29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 出 人:林至颖
  内    容:
  直播带货热度持续升温,根据星图数据,全网直播带货预售期间的销售额高达243亿元,占全网销售额12%。然而,这引申出来的监管问题也格外突出。今年前三季度直播相关投诉举报2.19万件,带货占比六成,给监管提出挑战。其中投诉包括货不对版、虚假宣传、流量造假等。因此多份直播营销监管文件接连出台,其中包括《市场监管总局网络直播监管意见》。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应率先针对直播带货,落实可行的监管做法。
  直播营销监管面对着两难,过于严格地一刀切则会带来过高的合规成本,过于宽松则难以保障消费者权益和营业公平性。疫情催生直播营销的旺盛的需求,疫情顾虑令消费者困于家中,让他们习惯收看直播,以更具互动性的方式了解更多商品详情。直播带货的盈利模式主要源于主播促销自身产品或服务,或是收取其他商品经营者的开播费和售货佣金。消费者在前者可以直接找销售者进行维权,后者则在责任归属模糊和售后服务的缺失,故此有产品质量把关不足,使用“极限词”等诱导消费者冲动消费,售后退换货难以保障。监管缺位,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直播营销便难以为继;流量造假和虚假宣传等问题也容易令营业公平性下滑,导致劣币驱良币。监管过严,则带来过高的合规成本。直播带货的主播以口语进行,技术监测系统对口头销售的监管效率也不高,直播带货的数量太多,令人工日常监测可行性也不高。有见及此,提案如下:
  一、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先锁定企业和人员名单,设立监管架构。直播营销的问题主要在直播主为他人促销的责任模糊,那么设立专业认证便能对症下药,压实网络直播者的法律责任。具体做法如下: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拟定省内从事直播带货的企业名单,通知企业提交负责直播带货业务的高层管理人员和直播主的名单和联络方式,进行实名登记。然后省网商协会下设直播营销协会,让直播营销从业员加入协会,协会向省市场监管局锁定监管范围。往后所有在省内进行直播营销业务的企业,都需要先在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然后自动加入省网商协会。企业更改直播主和高层管理人员,则向省网商协会提交相关资料。省网商协会需要及时向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相关资讯,协助监管事宜。
  二、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采取执业牌照为中心进行监管,促进行业自律,防患于未然。省网商协会下设直播营销协会,专责提供执业资格考试和营销规范的持续培训课程及活动。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包括直播带货的基本知识、营销规范和相关法规,通过执业资格考试者则获颁发执业牌照,成为持牌人士,方可从事直播业务。考试面向负责管理直播营销的高层管理人员和直播主,以确认他们具备相关知识和法律后果。通过考试以后,相关人士每年需要就着相关法规及行业动态,进行不少于5小时持续培训课程及活动。一个历年内累计超过规定持续培训时数,不可结转到下一年。
  三、确保行业自律的法律主体为持牌企业监督直播营销的管理者。持牌企业必须指定不少于两名自然人,其中一人需为持牌的企业董事,具备负责直播业务管理经历,专事监督直播业务合规事宜,尤其是营销手法和售后服务管理,方可获得执业牌照。持牌的企业董事需确认企业已确认供应商货品性能,交易记录及直播录影齐全,以便追查直播主和营销记录,追查责任;确保持牌企业的售后服务流程完善,监督直播主合规,定期向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提供已签署直播营销活动报告。此外负责董事需定期提交直播营销的统计记录,交予直播营销协会及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如是者,直播主和负责管理人员得悉自身法律责任和行业操守,如有违反则是明知故犯,进而压实网络直播者的法律责任。
  其次,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一旦接获直播营销投诉,可以召集持牌人及企业调查,视乎情节严重程度进行惩处。持牌人及企业涉嫌违反行业守则及相关法规,则可采取通知持牌的企业董事进行问话,可要求直播平台提供直播影片记录、引流证据、交易账单记录和账目、以及银行月结单,配合调查。一旦确认违规,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除却责令限期改正及罚款,可视乎情节严重程度进行惩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私下警告持牌人或企业、向违反规定企业收取罚款、禁止持牌人或企业经营年限、吊销持牌人的执业资格和吊销企业执业牌照、列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等。
  再者,直播营销进行过程中,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可透过神秘客户和鼓励同业投诉的方法,进行事中监管。有鉴于事中监察的技术难度,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可采取以神秘客户的方式,就着消费者权益保障问题,随机抽样视察直播活动。此举旨在持牌人及企业的警惕性,确保售后服务及直播营销过程的合规,维护消费者权益。针对修订流量造假等营业公平性问题,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将部分罚款给予业内投诉者,并为之匿名,鼓励持牌企业互相监视,以弥补日常监管人手不足的劣势。
  总括而言,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可透过执业牌照制度,压实网络直播者的法律责任在直播主、负责董事及企业,促使行业自律和形成惩处手段;透过神秘客户和鼓励同业投诉的方法,以最低成本完善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管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