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出 人:黄少媚
内 容:
一、背景
近年来广州城市更新发展迅猛,旧改思路也在不断革新。广州的城市更新工作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先试先行、以拆除重建的房产开发思维为主导,对产业导入和运营关注较少;第二阶段政策导向以土地收储,连片改造为主,实施“腾笼换鸟”的产业转型升级;第三阶段主要实施以“全面改造+微改造”为主的城市更新政策,支持产业转型升级高端化发展;目前进入第四阶段,更为重视强调“产城融合、常态更新”。
城市更新与产业协同融合给城市带来新动能。以广州芳村茶叶市场为例,广州是全国乃至亚洲茶叶市场交易集散地,素有“中国茶市看广州,广州的茶市看芳村”的说法。目前,茶产业积淀多年的山村、葵蓬村等旧村周边正在进行如火如荼的城市更新。2019年11月荔湾区发布了《荔湾区旧村庄更新改造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出,未来山村、葵蓬村等旧村将打造新型的茶产业基地。1月4日,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广东省长马兴瑞到广州市茶叶市场进行调研时强调,要大力推动茶产业发展,加快全产业链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广东茶叶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如何持续深化城市更新,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如何以更大力度推动茶产业升级以实现老城市新活力?这是一项亟需被重视的课题。
二、存在问题
(一)芳村茶叶产业群正在面临结构老化、产能不高的现状。目前,单一的批发功能已不适应当前中国的茶叶渠道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再加上中国茶叶品牌的自我营销体系在逐步健全和建立,对批发市场的依赖性也正在减弱,仅单一批发功能的茶叶市场在全国行业内的影响力也在下降。
(二)茶产业提振需要整合升级、连片改造,但市场周边旧村有较多历史遗留问题,权属情况复杂,尤其是大量存在边角地、夹心地、插花地(简称“三地”)现象,想要进行区域整体规划、连片更新难度较大。以荔湾区山村旧改项目为例:项目整体占地约32.12万m²,相当于整个沙面的占地面积,但实际上包含了十余个分散地块,最大的面积约20万m²,最小的不足1万m²,分散在204万m²的区域范围内。其中,有3个地块属于“夹心地”,8个地块属于“插花地”,涉及多个权属单元,极大地增加了区域整体规划开发的难度
(三)芳村茶叶市场在全国出名后,周边不断兴起的各类型大小茶叶市场,导致芳村一带的茶叶市场出现竞争同质化、市场过剩现象。不少茶叶批发市场为粗放的管理与经营,存在底层商铺老化、仓储落后、道路狭窄等硬件不足的现状。近几年来,芳村多家茶叶市场因储藏不当发生过火灾,台风天也屡屡出现水浸,给商户造成不小的损失。
三相关建议
(一)坚持政府主导、连片规划、分步实施的总体方向,进一步压实市区两级政府责任,主导编制并审批片区策划方案、连片规划方案和项目实施方案,统一思路,将城市更新与产业改造升级互促有序共进,以旧改推动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反哺片区,以达到产城融合发展。对于片区整体改造中遇到的“三地”情况,要加强情况梳理、明确改造方向引导、主动帮助改造主体协调多权属单元间关系、减弱社会矛盾、避免工作停滞不前。强化市级主管部门的规划管控和监督指导职能,积极引入社会资金与改造主体,提振参与开发企业的积极性。
(二)广州芳村茶叶市场作为广州茶业的产业集群区域,已具有相当的实力与基础。建议以软硬件升级,带动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的双战略,制定产业扶植政策培育重点龙头市场,吸引更多的茶叶品牌总部进驻,掌握定价权,夯实广州茶叶产业品牌的龙头地位。建立配套品质保障的可溯源系统、产品检验检测中心,提供从出产、销售、仓储、物流、茶商、茶叶检测与溯源等技术性服务与标准,优化服务、强化监管。继续发挥广州作为全国最大的茶叶集散地优势和枢纽功能,重点发展茶业电子商务,与粤港澳大湾区和国际港口对接,建立区域型现代物流平台。
(三)打破传统批发市场经营模式,深入拓展打造从“一片叶子”到多元化的产业链,做大做强广东茶品牌。传统茶叶批发市场单一的展销功能已过时,建议围绕服务配套如茶器、石艺、花艺、茶食、茶饮、茶空间、茶艺培训、茶文化民宿等,进行拓展延伸,深化茶文化体验,使得芳村茶叶市场所经营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不仅仅成为茶叶展销地,还是茶文化体验地、茶产业人才培养基地、茶文化深度旅游目的地。注重茶文化建设,讲述好广东茶故事,让世界通过小小的茶叶,触摸岭南文化脉搏,全面提升茶产业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
(四)引入“众创”活力,孵化传统产业新活力。推动建立茶文化研发中心,建立科学系统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并通过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帮助企业细分消费市场,从而促进茶叶销售。同时,以创新思维,糅杂网红直播、职业培训、产业孵化等内容,实现资源共享。高校与企业可进行更多的合作,让大学生以及年轻人把富有创新精神的作品能够投放到市场中,让众多年轻创业者们获得收益,做好创意产业的孵化工作,为茶文化传承与丰富注入新鲜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