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出 人:张莉
内 容: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海洋事业关系民族生存发展状态,关系国家兴衰安危”。随着各类海洋调查船、载人深潜器等先进海洋科考装备的研发使用,极大拓宽了人类探索海洋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我省海洋装备建设获得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国内领先的大型海洋科考装备(包括船舶、海洋探测设备等)。提升海洋科考装备的共享管理水平,有助于凝聚我省海洋科技实力,提高海洋基础调查与能源资源开发能力,助推海洋强省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现状及不足
(一)我省海洋科考装备多而管理分散,采用各自为政的传统管理模式,统筹管理薄弱。广东省是海洋大省,相对其他省份,我省海洋科考装备数量多、来源广,主要分布于自然资源部所属海洋调查机构、中国科学院涉海研究所、涉海高校及各地方海洋调查机构等,海洋科考装备基本处于分散管理状态,存在各行其是、重复建设、管理效率低、运行成本高等问题,不利于我省海洋科技水平提升及海洋强省建设。
(二)海洋科考装备使用效能有待提高,共享共用体系不完善。各自为政、管理分散化导致海洋科考装备使用效能低下,甚至同一时间会出现有船单位装备闲置,无船单位即便有科研需求却无船可出,或部分单位海洋调查工作量大,装备力量难以满足的困境,现有海洋科考装备资源难以得到充分整合利用,资源浪费较为严重。
(三)海洋科考装备共享管理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水平低。信息化、网络化是国内外大型科研设施服务平台的发展方向,能够为科研设施的高效管理和开放共享提供有效手段。当前,我省海洋科考装备运行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较低,已有信息分散且多停留在网页交流层面,未形成统一的海洋科考装备信息化管理平台,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四)面向区域及全球海洋科学研究的装备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当前,世界国家之间对海洋话语权的争夺日趋激烈。我省海洋科考装备在探测海洋、开发海洋方面已具备一定实力,然而在国内及国际海洋领域的话语权尚未彰显,全球服务能力及国际影响力有待提高。
二、对策建议
(一)联合省内涉海机构,整合海洋科考装备资源,形成系统化的综合管理模式。组织省内涉海机构,联合成立海洋科考装备管理理事会,在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行使科考装备的管理权,统一负责装备的调度、维护、维修等日常管理,提高大型装备运行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形成强大的海洋科考装备资源联合体。
(二)搭建高效开放的海洋科考装备共享共用平台,建立有效的开放共享机制。在使用权、管理权分离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海洋科考装备的使用权。在科考装备管理理事会框架下,按专业领域(如深潜、科钻、地球物理调查等)设立专业委员会,负责科考装备的使用审批、组织协调、资源调配,积极探索设立共享航次,实现我省海洋装备面向社会的开放申请与有偿服务,充分发掘优质资源共享效益。
(三)提高海洋科考装备共享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建设专门的海洋科考装备共享服务信息化系统,集合科考装备信息检索、状态查询、使用申请、协调调度、收费结算、成果追踪、维护及耗材申购等功能模块,推进信息化、网络化、透明化管理,实现科考装备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和共享服务水平。
(四)加强海洋科考装备研发投资,形成海洋科考装备共享管理的良性循环。从省财政中设立专项科研经费,持续稳定支持海洋科考装备的更新研发,形成“先进装备+共享服务+研发创新”的良性循环。
(五)完善宣传体系,形成海洋科考装备共享平台的长效推广机制。通过以举办海洋科考装备展览会、开放日、学术讲座等交流活动及创建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形式,定期介绍最新的科考装备与科技成果,向更多海洋科技工作者、单位团体介绍大型海洋科考装备的性能及其技术服务;在省内相关涉海单位官网加入网络平台链接信息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
(六)发挥地缘优势,借助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机遇,构建跨区域的海洋科考装备开放共享机制;积极拓展国际业务,提高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全球能力。支持科技管理部门及各海洋机构积极组织粤港澳海洋科考装备交流论坛、海洋科技研讨会等学术活动;在大湾区涉海科研项目立项中注重吸纳港澳地区优势海洋科技力量;主动联合港澳地区涉海机构,壮大海洋科考装备资源联合体,完善跨区域的海洋科考装备开放共享机制;面向全球海洋机构及科研队伍,提出瞄准重大科学及工程问题的海洋科技计划,促进国际合作,扩大全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