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出 人:致公党广东省委会
内 容:
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为疾病预防控制的末梢,承担了最基础最靠前的工作,在完成“内防输出,外防输入”的任务、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疫情处置过程中也暴露出了我省基层社区卫生机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的一些短板。在当前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应考虑从理顺基层卫生机构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功能定位方面着手,通过强化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持续加大基层医疗资源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我省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体系,当好群众的“健康守门人”。
一、存在问题
(一)基层公共卫生应急机制不健全
目前各镇街的设置中,未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统一组织开展基层各项公共卫生监督和服务工作,基层卫生行政管理机制不顺畅,公共卫生服务网络不健全。基层公共卫生机构职能比较单一,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比较薄弱。
(二)基层专业人才缺乏,防疫储备能力不足
在本次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基层社区人手配备极度不足,尤其是缺乏熟悉疫情防控和处理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业人才,大部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得不通过全面停诊来落实疫情防控任务,部分社区医务人员甚至24小时不停的超负荷运转来完成疫情防控任务,影响了群众日常就医需求。部分县区级医院缺少传染病区或传染病房,医疗防疫物资储备不充分,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础能力欠缺。
(三)基层公共卫生应急体系不通畅
一是目前国家卫生健康委设有卫生应急办,省、市卫生健康委均设有独立应急处,但我省地市的区级卫生健康局往往无独立设置应急科,区级卫生健康系统各单位亦无专职卫生应急人员,应急处置工作大多由区级卫健局爱卫科、区级卫健局基卫科、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科、各个社区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人员兼顾,因为没有专门的应急部门统筹协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疫情防控各单位之间信息沟通不畅、效率受影响。二是基层公立医院大多数无防保科,使原本应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能难以落实到位,对传染病报告和管理、重大疫情防控、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等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工作难以落实到位。
二、政策建议
(一)健全基层公共卫生应急工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区-镇街两级基础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神级末梢”作用,在各基层社区建立起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及应急指挥机制,筑牢公共卫生防疫防火墙。通过合理配强镇街两级公共卫生力量,强化基层公共卫生和疾控预防方面职能,提升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二)加强基层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推动落实按照常住人口万分之1.75比例核定全省疾控系统编制总量,加大各级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占比,指导各级卫生健康部门制定综合调配方案,合理核定各类公共卫生专业人才队伍编制数,重点加强卫生应急队伍、感染性疾病人才、院前急救队伍及病原微生物检测人才建设。加强省属高校医学院的公共卫生学科建设,为基层培养一批熟悉公共卫生和疾控应急防控等方面的综合性公共卫生专业人才。
(三)优化基层机构设置
按国家、省、市卫生健康委应急管理机构设置,在区级卫生健康部门独立设置应急科,明确应急任务,配置专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牵头建立卫生健康系统应急管理队伍,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长效机制。落实国家疾病预防中心要求,在二级以上医院设立独立防保科,在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上的医院设立独立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将以上科室纳入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行统筹建设,规范管理,明确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