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东创新高质量供给和扩大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提案

2021-01-22 23:21:27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 出 人:杨森平
  内    容:
  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2020年,广东经济总体逐步回稳,但GDP增速仍未扭负为正、恢复速度不及预期。在外部环境高度不确定的条件下,双循环发展战略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核心在于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落脚点在于创新驱动,因此,未来广东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要以创新创造高质量供给和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为“双驱动”,畅通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经济内循环。
  一、新发展阶段广东畅通经济内循环的主要困难
  (一)对外贸易依存度高,内需释放不足
  受经济转型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6年以来广东对外贸易依存度逐步下降,目前虽已降至66.35%,但仍高于发达国家地区(将欧盟视为整体计算,仅为20%左右),也远高于31.84%的全国平均水平。当前,受国际环境变化影响,高技术产品进口难度越来越大,以外循环为主已难以继续支撑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才能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但从现阶段看,广东省内循环经济占比仍相对较低,内循环经济特别是消费的拉动作用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居民收入来看,居民收入不仅影响当前消费拉动作用的发挥,而且影响消费结构升级以及文旅、健康、娱乐等产业发展。广东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速较慢,明显低于同为经济大省的江苏;另一方面,从政府消费看,广东政府消费率自2004年以来长期低于江苏,2008年至2019年十三年间平均每年低2.7个百分点。
  (二)高端消费载体不足,亟需创新驱动提供高质量供给。
  广东自身培育的高端产品、放心产品、品牌产品较少,同时世界高端品牌在广东布局不足,更缺乏免税消费载体;传统产品供给过剩,受要素成本攀升、中美贸易摩擦和疫情影响,内外需不足,传统产业受到巨大冲击。电子、电器和汽车是广东三大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但产业链也存在较大风险,对广东经济影响面更广、程度更深,另一方面,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处于起步培育阶段,与江浙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工业行业集中度高、一业独大等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不利于广东工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因此,亟需在产业以及经营模式上加强创新驱动提高供给侧质量。
  二、广东稳住经济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外部环境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当前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必须将畅通内循环作为工作重点,将“创新驱动”和“内需驱动”摆在更加显著、更加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将突破一系列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的根本出路和动力放在创新上,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创造高质量供给。
  (一)立足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充分挖掘广东消费优势,着力弥补消费短板,培育消费新热点,积极促进消费升级,出台促进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大力发展信息、养老、教育、医疗等服务业;高标准布局建设大型消费商圈,推动城市步行街改造提升和便利店建设;鼓励汽车消费优化升级,推动二手车便利交易;促进网络购物、远程医疗、新零售等加快发展;鼓励带薪休假,发展全域旅游,加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岭南特色旅游品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健全农村流通网络体系,省里进一步完善农家乐、渔家乐、民宿、家庭宾馆等建设管理标准体系,搭建全省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既促进农民增收,又促进农村消费
  (二)以重点领域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带动投资。加强与央企、大型民企、外企战略合作,建立重大产业项目引进“绿色通道”,吸引更多优质产业项目落户;我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规划巳经陆续出台,有效发挥广东“创新+资本”优势,将资金更多投向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5G设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尽快上马一批新项目,积极谋划一批储备项目;充分发挥省级专项资金作用,积极争取国家重大专项资金支持,加强对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制造等领域的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及核心技术攻关的支持;补齐”一带一区“城镇化发展短板,加速城镇化进程,补齐”一带一区“城镇化发展短板,加速城镇化进程。
  (三)创新驱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高质量供给。争取国家在广东开展新型举国体制协同创新试点,加强创新资源向广东集聚,健全鼓励支持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持续推进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着力突破集成电路制造相关设备和材料、基础软件、工业软件等面临“卡脖子”风险的重点领域;支持广州、深圳推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打造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策源地、集聚发展新高地、开放合作重点区和制度改革试验田,大力培育新业态和新模式;举办国际顶级学术交流会议,在新兴产业领域争取国际标准组织或国际协调组织落户广东,将广东打造成为国际顶级创新要素汇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