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提高我省应急科研攻关能力的提案

2021-01-22 23:30:37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 出 人:李伟文 
  内    容:
  近年来,广东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协同创新的载体与平台持续完善、全方位协同创新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科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协同创新方面财政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但科研协同攻关的资金投入渠道仍然较为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重大原始创新数量和创新效能,也不利于应急科研攻关能力建设。表现在:
  一是企业公益性研发投入不足。省内乃至国内公益慈善捐赠仍旧不足,现有的广东省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广东省和的慈善基金会等公益性民间社会组织,与诺和诺德基金会、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维尔康信托基金会等医疗健康领域国际顶尖公益慈善基金的规模与差距较大。2018年温氏集团公益捐赠模式开启了广东企业捐资支持基础研究的先河,但首批企业联合基金仅有1家农业食品科技企业捐资。仍需大力引导与整合社会资源投入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拓展生物医学与人类健康、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的专业性公益投资。
  二是科技资源存在重复投入,粤东西北对省级财政依赖性较强。由于不同创新主体在目标、政绩评价、利益分配等资源的非有效配置,各级财政重复投入、项目分散的问题犹存,区域内不同城市也存在争夺科技人才、基础设施落户本地的非良性竞争,区域整体合作效率亟需提高。对省级财政支撑的依赖性较强主要是:按照 “大专项+任务清单”省级创新发展资金分配模式,粤东西北12个地市每年获得不少于2500万元的扶持资金;借助省重大人才工程对粤东西北地区实行的倾斜支持政策,可获得1.5倍于珠三角地区的资助额度。为此,要积极拓展渠道,多措并举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应急科研攻关能力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建议如下:
  一要优化科研协同攻关资助体系,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各级政府聚焦公共事件的应急学科基础体系、应急共性关键技术体系、应急人才队伍体系、应急管理创新基地、应急物资保障制度体系、应急产业体系、应急法律法规体系、应急信息系统平台等建设,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和稳定性经费支持比例,灵活施行“赛马式”“里程碑式”“事后资助”“揭榜奖励制”等资助方式。
  二要强化创新能力考核,推动国企、高校增加研发投入。进一步健全我省国企创新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国企创新能力考核,增加研发投入及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在国企负责人业绩考核中的权重,尤其是增加基础研究、应用型基础研究在科技创新考核中的比重;对国企科技投入强度不搞“一刀切”,参照世界一流企业研发强度,结合省情,完善分类考核、差异化考核标准,并出台配套实施细则。支持高校院所加大研发投入,把科学研究作为支持省内高水平大学建设考核评价的重要指标,鼓励高校院所联合企业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含企业自立研发项目),横向科研经费按合同由高校院所、企业自主管理、规范使用。
  三要提升社会力量资金投入的积极性,汇聚各方合力。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企业、社会组织自主投入公共应急事件研究,推进复制省企联合基金模式,支持大型骨干企业与省、市自然科学基金设立联合基金,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申报重大应急应对科研课题,以研发经费后补助方式支持企业、社会组织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