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出 人:李卫东
内 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其中,劳动教育是构建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中小学校在贯彻落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上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劳动教育在部分中小学教学中缺位、虚化、弱化等问题仍然存在,中小学生劳动意识缺乏,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加强劳动教育,培养中小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习惯,培养合格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当代教育人的时代使命,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
一、当前劳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观念意识淡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教育方针里没有提及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没有确立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导向,没有把劳动教育作为青少年成长必须要经历的过程。这导致了目前劳动教育在部分学校中被“虚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加之受部分传统观念的影响,学校、社会、家长以及学生对劳动观念存在一定误差,客观上也导致劳动教育缺位。
(二)劳动课程体系不完善,教育效果无保障。
实际上,绝大多数中小学没有配备专职的劳动教育课程师资,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职。在课时分配上,时常出现被其他学科“占用”的现象。此外,大多数中小学校没有制定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标准、没有专用教材。教学所需的场地、经费、设备等资源没有备齐备足,导致无法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施和教学效果。
(三)劳动形式单一,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
当前学生的主要劳动教育形式是参加班级卫生值日活动或工区清洁,内容乏味形式单一。而且劳动教育普遍缺乏评价考核,没有一支强有力的指挥棒让学生真正爱上劳动。
(四)缺乏共识,未能形成教育合力。
劳动教育目前普遍未得到家长的积极配合,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劳动教育未形成合力。一些家长甚至片面认为劳动教育可有可无,包办甚至代劳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切实加强中小学校劳动教育的具体建议
(一)认真贯彻精神,加强统筹管理。
呼吁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劳动教育的评估考核,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督导考核,将劳动教育实施情况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考核的重要评价指标,纳入文明单位、文明校园等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责任主体,加强统筹管理,指导中小学把劳动教育的价值理念贯穿于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之中。
建立量化考核评估体系,制定劳动教育清单式的量化要求,确保结果可测量、可评估,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规范化、精细化发展,真正把劳动育人落到实处。针对高考综合改革的要求,将劳动教育实施情况逐步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作为高考升学录取的依据。加强与家庭、社会的沟通协调,使三者共同发力,增强劳动教育效果。
(二)加强师资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
鼓励广大师范院校探索承担劳动教育教师的培养任务。中小学根据劳动教育实际需要,配备足量劳动教育课程教师。鼓励各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担任劳动教育兼职教师。不断加强对全体教师劳动教育的专业培训,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教学竞赛,促进劳动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
(三)丰富劳动形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通过“劳动教育基地”、“种植园”、“微农场”、“责任田”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学生自主参与劳动。通过成长记录、学分奖励机制等方法,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校园劳动的热情,布置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其他学科教学中注意融入劳动教育。建立学生劳动评价制度,将评价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升学、评优的重要依据。
(四)鼓励家庭、社会参与劳动教育,形成合力。
跟据各年龄阶段学生特点,校外时间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或与家长共同引导学生完成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日常家务劳动,使学生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经验、生活知识,逐步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在全体中小学普遍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分运用各类活动和载体,为广大中小学生参加劳动提供平台。
(五)建设校园劳动基地,开展“体验式”教学。
抓好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学校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到基地开展劳动观摩、劳动体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劳动感受,体会劳动艰辛,分享劳动喜悦,掌握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高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劳动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