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学生深度交流的提案

2021-01-22 23:37:01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 出 人:李卫东
  内    容:
  2020年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充分运用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来内地学习就业生活,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中坚力量。通过放宽基础教育学校在湾区内的合作办学政策、打造青少年学生深度交流平台、建设青少年学生成长导师库,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学生深度交流,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学生深度交流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一批具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宽广视野的“一国两制”继承者与建设者。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纲要》指出,加强“一国两制”实践教育,引导人们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增强对国家的认同,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青少年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学生深度交流,是增强港澳学生对祖国认同感的必经途径。
  (二)有利于解决港澳籍子女在内地读书的需求,同时满足部分内地学生赴港澳深造的愿望。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2月印发实施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立港澳子弟学校(班),以解决港澳居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的工作要求。据香港特区政府提供的数据,目前在广东省内生活居住的15岁以下的港籍子女达20万人,加上香港修例风波后,许多香港家长准备将子女送回内地读书,这就需要在大湾区开办能提供与香港在学制和课程上相互衔接的港人子弟学校(班)。同时,在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中,内地学生的升学路径也更加多样化,有相当一批人希望接受更加多元化、国际化的教育,迫切渴望前往国际教育普及程度高的港澳地区就读。因此,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学生深度交流,打通两地的就学壁垒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学生深度交流的建议
  (一)放宽基础教育学校在湾区内的合作办学政策,鼓励港澳基础教育学校与内地知名中小学联合创办新型学校。
  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港籍适龄学生近10万,但是内地公办学校办的港人子弟班条件并不理想,同时港澳地区也没有满足内地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入读的优惠政策。为此,政府应起主导作用,认真筹划,尤其在深圳、广州、东莞、佛山、珠海等地各重点扶持1-2家上规模、高档次的港人子弟学校提供给港籍学生入读。同时放宽基础教育学校在湾区内的合作办学政策,鼓励港澳基础教育学校与内地知名中小学联合创办新型学校。双方学籍互认,课程资源高度融合。另外,大胆鼓励民办学校联合办学,发挥其机动性强、覆盖面广的优势,赋予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将联合创新学校做大做强,满足湾区青少年学生深度交流的需要。
  (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学生深度交流平台,创新学生交流形式,扩大交流规模。
  探索粤港澳青少年学生交流互动形式,通过姊妹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文化交流、研学交流、参赛观赛、建立交换生制度等形式,在积极推动并延续原有项目的基础上,大力推动粤港澳青少年学生的交流互动。
  政府或民间团体要积极为中小学搭建教育合作交流平台,定期举办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学生科技创新大赛等各类赛事;利用寒暑假期间组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学生社会实践考察团”,在“9+2”城市开展各类社会考察实践活动,增强青少年学生融合的广度和深度;此外,应在广州或深圳等核心城市的轴心地区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学生文化交流中心”,搭建起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多文化共存的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平台以青少年学生为主体,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9+2”城市的特色文化,共同讲好中国故事,培育家国情怀。
  (三)建设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学生成长导师库,发挥价值引领的作用,充当青少年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
  青少年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在这个阶段,个人的心理、思维都不是很成熟,未能形成稳定的三观,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建设港澳大湾区青少年学生成长导师库,选聘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并邀请粤港澳企业家、高校学者和行业精英等加入,充当青少年学生成长路上的领路人,在学业、生活、生涯等方面给予青少年学生引导。尤其在价值引领方面,引领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培育家国情怀,体现“精神导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