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农民终身教育规划,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力”的提案

2021-01-22 23:47:16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 出 人:邱灼雄
  内    容:
  毛泽东曾说“没有文化的军队的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同样,没有文化的乡村,也是很难夺取乡村振兴这场伟大战役的。从脱贫致富到乡村振兴,人是最关键因素,农民是乡村的主人,农民的“内生力”是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决定因素。在以往的脱贫过程中,农村农业技艺培训、夜校等形式给农民传授技能技术,发挥了直接指导和帮助农民走上脱贫致富路的重要作用。下一步保证脱贫不返贫、农业现代化、以致乡村振兴等的要求,对农民素质、农村劳动力的质量必定有更高更多的要求,零打碎敲的培训不能满足提高大量农民素质的要求。为此建议:谋划好、实施好农民终身成人教育体系,填补乡村成人终身教育的空白,全面提高农民政治思想水平、保证中央政策一贯到底,提高农民劳动技能,使广大农民得到终身教育,为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做好人力资源根本性条件准备,也是长期要求。
  案由:
  1.农村人口多,文化程度偏低。据广东省2019年底统计,全省乡村3295万人,15-64岁约为2462万人,特别是粤东欠发达地区,人口密度较大,人多地少、万人大村多,但文化程度总体偏低下,有待全面提高。
  2.劳动力质量不高,技能技艺等劳动能力弱,农民就近就业收入低。许多乡村的留守农民和成人子女文化程度不高,掌握的技能弱,有一定技能年青人多为外出打工。已有企业驻入的农村地区,成人子女就近就业能够顾及家庭,但因技能水平或没技术专长,仍落入最低收入群体,直接导致家庭总收入水平不高,家庭经济脆弱,因病或家庭小变故便易发返贫。
  3.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的“内生力”远不足。农民是乡村的主人,农民的内生力是决定因素。人口多,若素质低无技能可成为社会家庭负担,提高技能则可转化为社会需要的人力资源和家庭的收入来源。
  4.农村文化水平与乡村振兴和承接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要求长期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民以农村合作和作为产业工人等形式,参加到现代农业产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现代产业、现代设备设施的运用,都要求不断要掌握各种新的技能和紧跟技术更新进步步伐的再教育机会。而仅以简单土地租赁方式取得的收入则是很低微的。
  5.在生态保护区的欠发达地区建立适合当地区域产业发展职业技术学校,有助于平衡脱贫、环保的关系。通过内培外引,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源,为绿色发展改善人才短缺问题。
  建议:
  1.建立乡村农民成人终身教育体系和教育大纲规划,保证农民终身受教育的权利,并把农民的终身教育制度纳入乡村振兴规划。农民是全民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建立农民终身教育体系和教育规划,一是为保证思想观念、中央政策一贯到底。二是保证农民能够不断跟进现代技术基本不掉队。三是要因地制宜结合当地乡村文旅、农业产业、海洋经济与旅游、生态保护等产业技能的要求进行制订。
  2.建立一些乡村成人实验学校。一是,在欠发达的镇和有条件的大行政村一级,建立成人职业技术学校等机构。在人口密度高如粤东等地区,建立与现代农业种植技术相关的技术技能,与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等当地历史文化、吃住行和运营服务等相关的技术学校。二是,率先在资源丰富的生态保护区试行建立技术学校,以成人教育拉动农业经济发展。欠发达粤东北山区和粤东西的海岸线地区,往往是生态保护区,产业开发受到严格限制。以阳江的海陖岛为例,既有充足的海洋旅游资源,又有国家级渔港,但依然为欠发达地区。因此,建立一所以海洋经济、海岛文旅技术学校,培育现代海港、现代渔港相配的海洋产业链、冷链等技术工人,提高文化旅游、吃住行等服务技能水平,以成人教育为突破口,海洋生态保护与文旅经济和现代海洋经济开发协调发展。
  3.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乡村现在中小学校硬件资源,作为农民成人教育学校。在欠发达农村调研中发现,不少乡村学校规模小,难于开办,特别是因为规模小带来无力吸引好的师资力量,进而恶性循环直至关闭,有些原有的学校成为了乡村镇政府办公场所。建议利用好现资源,因地制宜扩充内容,资源共享。
  4.建立培养一支乡村农民成人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师资队伍以固定和流动相结合。一是可根据技术培养大纲需要,部分专门师资与当地现有技术骨干、学校共同承接。二是组织下乡扶贫师资力量,作为流动队伍与当地师资互补。
  5.经费保障。扶贫重在扶智,建议把农民成人终身教育纳入乡村振兴总盘子当中,在以往免费培训农民技能基础上加以研究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