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汕尾遗址保护的提案

2021-01-22 23:53:18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 出 人:刘小平
  内    容: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得到了人民群众大力拥护。在革命年代,海陆丰人民为中国的革命事业作出巨大的牺牲和贡献,抗战期间,“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历史背景下,何香凝和柳亚子就曾经来过海陆丰(现汕尾市)。
  1941年12月,日军占领香港,便立即封锁香港至九龙的交通并实行宵禁,大肆搜捕爱国人士和抗日志士,并贴出布告限令在港知名文化人必须到“大日本军指挥部”报到,否则“格杀勿论”。当时,包括何香凝、柳亚子、邹韬奋等在内的数百名知名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处境危险。
  中共中央急电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要求多方设法保护并帮助旅港文化人和民主人士撤离港九,将他们转移到东江抗日游击区等地。周恩来指示当时正在香港的八路军驻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让他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将这些人解救出来。
  游击队即派两支短枪队进入新界和九龙市区活动,并建立起陆路和海路五条秘密交通线。800多名滞港的抗日文化名人、爱国民主人士,在抗日游击战士的护送下从香港神奇“蒸发”而无一人被捕。这次大营救,为中华民族、为新中国保存了一大批文化精英,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被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1942年1月4日,受中共中央华南局指示,香港地下党组织决定护送何香凝、柳亚子等民主人士到汕尾港转移大后方。何香凝和柳亚子都是爱国民主人士,成为中共中央营救的重点对象。由于何香凝、柳亚子年迈体弱,不宜长途跋涉,必须走水路用船护送。
  船在海上历经艰险,漂流了近十天,何香凝和儿媳经普椿母子、柳亚子及其女儿柳无垢一行终于到达海丰汕尾市城区红草镇新村,柳亚子先生和女儿柳列无垢由谢一超同志护送抵达红草镇新村,以"黄老板"身份在杨胜昌家大院住了10多天。临走前,柳亚子先生为该大院书写门联,以作纪念,至今尚存二副对联手迹。
  随后,何香凝一行北上公平墟,国民党在省立水产学校主持欢迎仪式,何香凝向全校师生发表了抗日演说,几天后,经普椿母子由人护送,先行离开海丰。柳亚子父女由海丰派人护送经公平、新田、至米程岗的小旅店里住了一晚,次日兼程赶到河婆转后方。
  何香凝则与两名随从人员离海丰后,被护送到螺溪圩江南公司办事处,何香凝在江南公司办事处负责人叶振寰坐落在螺溪墟祖传店铺住,何香凝在螺溪的饮食起居,叶振寰夫妇给予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何香凝得到充分的休息。在此期间,当地国民党当局和地方知名人士,纷纷登门拜访。何香凝热情接待了来访者。因为来访的人很多,叶振寰夫妇还在前厅挡驾,然后何香凝又在叶振寰家“福泰楼”里小住了几天。何香凝还画了一幅“傲雪寒梅”的国画,题上“战胜寒冬骨更坚”的诗句赠送给叶振寰。
  何香凝等起程前往五华时,江南公司雇了一乘小轿给老人乘坐,并派了两名护运队员叶可番、叶耿南两人护送,护运队员均穿便衣、佩上短枪。两位抬轿当地农民叶陈旺、叶云考。何香凝在五华塘湖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饭后,何香凝坐上了船,起程到了安流,终于安全撤离到大后方。(《陆河文史》第二辑有记载)
  海陆丰人民为了营救中国文化名人,作过巨大贡献,这段历史值得永远铭记。
  问题:
  一 、目前何香凝先生上岸居住地—汕尾市城区红草镇新村成兴大院已经修葺一新,但由于是民革党员自筹经费,目前还是很多硬件设施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还需要相关的配套投入,亟需上级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
  二 、何香凝在陆河县螺溪镇“福泰楼”居住遗址保护比较好,由于陆河县没有相关经费,纪念馆建设还是停留在计划中,只能在陆河县螺洞开辟一个地方作为临时展览来展出这段历史。
  建议:
  一、为了深切缅怀革命先贤何香凝、柳亚子 ,建议政府部门尽快对汕尾市两处“文化名人大营救旧址”采取保护措施,拨付专项维修经费,对旧址按修旧如旧方式进行修缮,建设相关历史的纪念展览室,向人们展现海陆丰大营救这段光辉史迹,激励后人。把汕尾市两处“文化名人大营救旧址”列为汕尾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成为汕尾传承海陆丰革命老区红色基因的重要名片。
  二、通过新媒体等各种途径,让广大青少年了解1942年抗战时期“文化名人大营救”事迹,把这段历史写入汕尾市的校本课程乡土教材,让青少年学习革命先贤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的革命精神,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为祖国繁荣稳定和民族团结努力奋斗。
  三、修葺好两处“文化名人大营救旧址”后,与其他红色革命遗址共同打造为汕尾市红色旅游的目的地,把汕尾市重要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和活化利用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利用好汕尾有山有海有历史的旅游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汕尾市全域旅游,为促进红色文旅协调发展作出汕尾的贡献,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辛亥革命胜利11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