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的提案

2021-01-22 23:55:46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出人:刘宗杰
  内    容:
  一、主要问题
  (一)中小学生科普经费来源单一、投入不足
  目前,我省中小学生科普经费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不足,且市场化机制尚未完全引入,没有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二)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的社会参与度不高
  长期以来,中小学生科普被认为是政府和中小学校的主要责任,科技团体、高等院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对科普认识不足、参与较少,社会资源助力科普的力度还比较低。
  (三)科普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人才队伍短缺
  1.当前中小学校的科学课程教师、科技辅导员等是中小学生科普工作的主体。然而,受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局限,上述人员在进修培训、职称评定和考核评优等方面所得到的资源和政策较少,影响其积极性。
  2.兼职科普人员、科普志愿者是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工作的辅助力量。目前,他们多就职于高校、研究院所,在体制、机制上对他们开展科普工作的推动力度明显疲弱,最直接原因是科普工作不纳入评职称的考查因素。对于科普志愿者而言,激励优待政策也有待加强。
  (四)科普教育形式创新度不高
  目前我省中小学科普教育的场所主要集中在学校、科技馆,教育方式较为单一乏味,如简单地把过去讲授内容转为视频介绍、ppt讲解;大量资金购买的互动产品往往流于形式,技术炫技多于知识科普。
  (五)科普教育区域发展不协调
  相比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生,我省粤西、粤北等贫困地区的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明显不足,究其原因,是贫困地区师资力量单薄、科普资源配置不足等。
  二、相关工作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利用社会资本推进科普产业化
  1.加大科普教育的财政投入,做好科普教育经费保障工作。省、地市、县三级应合理分担科普财政投入,逐步提高科普经费的投入水平,并在不同的科普主体(如科协、团省委、科技厅、教育局、科研院所、高校)之间合理分配。
  2.制定并实施税收优惠、税收减免等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或从事科普教育。政府要优先试点发展一批科普产业,尤其可以重点支持科普旅游业、科普教育业和科普网络信息业,打造科普旅游基地,联合科研机构、高校实验室重点发展科普研学旅游等。
  (二)建立“普惠共享”科普教育体系,整合社会科普资源
  1.推动社会科普资源整合。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普惠共享”科普教育体系,是促进科普教育发展的最有效形式。各地科协、团省委、科技厅等相关单位,可以带头组建科普教育工作组,组织科普教育活动。教育局、科研院所、高校具有现成较好的实践条件、师资条件、展教资源,应该成为构建“普惠共享”的科普新格局的主要角色。
  2.挂牌标杆科普教育基地。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中心、博物馆等相关场所挂牌100家省级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形成标杆效应,提高全社会对于青少年科普的认知和重视。
  (三)完善科普体制机制,培养科普人才
  1.完善科普教育考核评价机制。教育主管部门应牵头构建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将学校科普教育活动开展情况纳入教育督导之中,将科技教育专职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师资培训体系和继续教育体系中,建立健全高校、科研工作者参与中小学生科普工作相关激励机制。
  2.加强中小学生科普志愿者队伍整合。健全志愿者招募和退出机制,扩大志愿者招募渠道,实施科普志愿者入户加分、人才津贴、住房补贴、颁发荣誉证书等一系列激励政策。
  (四)利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契机,借助互联网、AR互动、短视频等方式,开展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和宣传
  1.持续开展中小学生集中科普宣传教育。利用科技周、科普日等集中科普宣传时段,创新宣传手段、拓展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内容、扩大宣传范围、壮大宣传声势。
  2.创新科普教育形式。利用互联网、AR互动、短视频等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布有趣、有料的科普文章、短视频,逐渐形成科普品牌,引导青少年大“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五)加大科普扶贫力度,改善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科普现状
  1.做好科普工作长效帮扶工作。进一步动员相关科普主体,通过结对帮扶、定点扶贫、对口援助等方式,定期选拔综合素质较高的志愿者团到帮扶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展科普帮扶支教活动。
  2.加强科普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援建农村科技馆或者科普中心,向边远地区中小学校提供科普图书等资源,开展贫困地区科技辅导员培训,开展贫困地区青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