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借鉴江浙经验大力推动强县行动,促进广东区域平衡协调发展的提案

2021-01-23 00:05:49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出人:杨森平
  内   容:
  一、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地方经济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县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县域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堪比地级城市。广东总体经济实力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县域经济却远远落后于江浙等省,甚至与全国县域经济相比,优势也不明显。
  (一)广东省县域经济现状
  在2020年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评发布的全国经济百强县市名单中,广东仅博罗一县上榜,且位于第93位,勉强进入榜单,相较于2019年,下降了5位。而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中,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名单中甚至没有属于广东的席位。反观另外两个经济大省,江浙百强县的数量在这些榜单中几乎均包揽前二,而且不少县都处于榜单前列。虽然这与广东部分经济实力强县(市)转化为市辖区有关,但强县改区的情况并不是广东独有,近几年如江苏的武进、吴江和浙江的萧山、绍兴也都先后撤县设区,但江浙仍有多县超过千亿大关,因此,主要还是与广东县域经济发展和全国部分省区相比相对滞后关系更为密切。
  (二)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
  1.广东内部经济发展失衡严重
  在广东,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的差距甚至超过了国家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差距,目前广东还剩下20个县级市、34个县和3个自治县,其中不乏一些曾经冲入百强县榜单的县市,比如江门代管的县级市台山、开平、鹤山,茂名代管的化州、高州,湛江代管的廉江,揭阳代管的普宁,肇庆代管的四会,以及惠州的博罗县和惠东县等。但近几年在百强县榜单上已几乎不见踪影。因此广东在县域经济层面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突出。
  2.贫困县数量多
  在广东为数不多的县城中,还有28个贫困县。其中全国性扶贫县有3个,清远、韶关、汕尾各占一个。省级重点扶贫的特困县13个,其中清远3个、梅州3个、河源5个、揭阳1个、韶关1个。广东省山区贫困县12个,其中韶关3个、清远1个、梅州2个、肇庆3个、云浮1个、惠州1个、潮州1个。“全国最富的地方在广东,最穷的地方也在广东”。
  3.不重视县域经济发展
  广东省的县域经济普遍存在产值少、规模小、经营粗放、管理落后、创新意识不强的情况。多数县(市)对本地经济发展思路不清,缺乏主打产业,难以形成产业集群,没有很好地挖掘当地的优势,更缺乏从全省一盘棋的高度进行思考和规划。
  二、大力推动落实广东强县行动的建议
  1.2020年底发布的《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建议”)提出,要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制定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实施强县行动,推动更多县(市)迈入全国百强行列。各地要将强县行动落实到位,制定具体的行动方案,要推动县域产业发展提质,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提高县城规划建设、服务管理水平,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和公共服务保障。
  2.创新区域合作模式促进共建共赢,大力推动强县行动。广东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税收收入大多集中在“一核”。要创新区域间合作模式,一通过积极搭建项目对接、合作和交流平台,鼓励支持“一核”企业往“一带一区”的县(市)地区投资建园建厂。二是推广“产业园区共建”与“飞地经济”有机结合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新模式。三是推行“反向飞地”,欠发达县市以用地指标作为投入,在发达地区设立“生态补偿飞地”形式的工业园区,双方共享产出、税收等收益。
  3.以中心城市群和城市群、产业集群带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借鉴江浙利用中心城市要素扩张来促进周边县市转型发展的做法。未来随着粤东、粤西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这些人口大县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口往省域副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与此同时,周边人口大县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规模化,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支持一批基础好、潜力大、有特色的县城重点发展,加快补齐公共卫生、人居环境、公共服务、市政设施、产业配套短板。
  4.乘数字经济浪潮,赋能县域经济发展。数字经济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一带一区”各县数字经济发展缓慢,远落后于“一核”,要加大对粤东西北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实现数字经济数智化。特别是一区其应因地制宜对传统制造业进行转型升级,并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在后疫情时代,加快粤东西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普通大众的信息素养,避免数字经济使得区域间数字鸿沟的扩大,导致新的不平衡加剧。
  5.借鉴江浙的经验加吕对欠发达县的转移支付力度。也可学习江浙在专项转移支付上,把欠发达县全部纳入一类,享受最高档次的转移支付比例。并且对生态功能区建设县,实施与出境水质和森林覆盖率挂钩的财政奖惩政策。对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也不再仅限于GDP相关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