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性教育发展及健全未成年人性侵害防治机制的提案

2021-01-23 00:06:38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出人:莫伟成
  内  容:
  我国向来重视未成年人的保护,更是在2020年新修订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增设网络保护、政府保护新章节,并且增设学校在校园性侵上的处置机制、密切接触未成年人行业从业人员的准入资格制资料库、社会组织个人的通报义务等机制为儿童的保护增加了法律保障。但仅凭法律仍不足够,性教育的缺失难以避免性侵罪案的发生,很多罪案中受侵害儿童是由于性无知才被坏人得逞。
  性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举步维艰,基于传统文化在性方面保守的观念,民众谈“性”色变,带有很多偏见,以为性教育仅是生理常识、性行为知识等,但其实性教育是一种爱的教育,当中涉及学习爱人与被爱的能力,而且其亦包含学习对爱与生命的尊重、隐私部位的认识、青春期成长、两性相处、自我保护,甚至延伸到道德、教育与家庭观念等。性教育的缺位导致很多未成年人只能从同伴的传述、情色小说、色情影片、成人网站等渠道获取知识,有多少表述存在谬误不得而知,可能还会带偏青少年产生畸形的观念,尤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青少年愈发早熟,但没有正确引导下,极容易因好奇去偷尝禁果,甚至出现有些成年大学生借身体牟取金钱、权益等现象,导致很多悲剧的发生。
  对此,针对推动性教育的发展和搭建保护儿童网络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将性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常态化教学,建议省政府应为性教育课程设置相应的课时,并且应鼓励幼儿园开设相关课程,可考虑参照澳门的课程设置,这类课程在澳门并非直接以性教育命名,而是将此放入道德及公民教育、健康卫生中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并根据幼儿、小学、初中、高中阶段的青少年不同的成长需求及心理发展阶段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例如在幼儿、小学阶段着重点在认识自身(生理结构)和如何与别人建立关系、相处的问题,初中的着力点则是从人际关系出发,从朋友到男女再到婚姻逐步细化,当中也有青春期生理知识。高中更是探讨家庭、生育、教养子女等议题,这一系列的教育能为青少年灌输正确的生理常识、心理卫生常识、性病知识以及如何防止性骚扰知识,建立健康的性观念、恋爱观、婚姻道德观。
  二、建议由官方机构或安排给专业机构设计性教育课程配套教材,为性教育的教学人员安排专门的教学培训。像澳门的德育中心不但专门制定相应的教材,还开展性教育相关培训课程指导教师教学,可针对负责教授性教育的老师,避免出现“不会教”、“随便教”的状况,以便更为科学、规范地展开教学。政府也应鼓励学校自主研发、创作、设计课外读物、模型、多媒体等多种类型的性教育教学资源,课程具体形式可以以上课、讲座、工作坊、课外活动等形式教学,作业、考试无须设置,要让学生能从中轻松习得知识。
  三、藉社区网络为支点,带动家庭性教育发展。建议政府应透过居委会或村委会社区基层组织、社服机构推动家庭性教育的发展,首先要在宣传普及上,加大性教育的推广力度,让社会凝聚共识,了解性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要针对家庭,专门为父母开设相关的培训、讲座,打破家长在谈论性话题上的成见和偏见,引导他们如何解答子女关于性方面的问题。其次,应鼓励有性教育经验的组织、机构开展性教育相关的亲子类活动,让父母和子女在愉悦的氛围接受适宜的性知识、性观念、性价值的传输,社区组织及社服机构可常开办社区性教育推广活动,增加市民大众接触性教育信息的机会,还可增加开设青少年性教育微讯公众号或青春健康咨询热线,加强青少年及家长沟通交流的管道,解决青少年生理和心理上的困惑。
  同时,应大力支持家庭内部开展性教育,出台家庭儿童性教育推荐书单,并鼓励相关民间组织、机构出版或在互联网发布更多家庭儿童性教育指导书籍、文章、视频等,丰富性教育资源的同时,也有助家长自主选择适宜的教材作讲解,还应呼吁父母要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传导正确的性教育知识,才能促使家庭性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四、完善儿童性侵处置、通报机制,构建保护儿童支援网络。目前有不少社区基层组织都有社工,但聚集青少年的学校却比较缺乏类似专业的人员,建议政府推动社工进驻校园,促进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社工不同于心理辅导老师,更偏重于社区、家庭角度处理、跟进学生危机个案,包括性侵害、家庭暴力等,能在社区、家庭、学校三者之间建立一座桥梁。更何况我国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校园性侵、从业人员准入资格、社会通报机制等有相关的规定,但具体落实上仍有大量的细节需要完善,而驻校社工是当中重要的一环,并且也非常需要政府多部门的密切配合,建议联合教育、民政、卫生、公安等多部门成立跨部门小组,用于专门处理儿童性侵案件,具体表现为接收到如学校、医院、社区机构、住宿经营者等的通报后,应有专门负责此类案件的警察对接,专门的医生验伤等,这是由于性侵案件的受害者心理很脆弱,不堪接受多次反复的或抱有恶意的诘问,因此这类专责人员应接受专业的培训,避免在言语上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