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刘华莲
联名人:朱颖恒,肖羽堂,林至颖,陈仲策,唐冬生
内 容: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当前,我国城乡间经济发展差距仍然较大,我省各地在配置教育资源、教育条件、享受教育机会和成果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够均衡的情况,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
一、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近年来,我省通过“五无”学校改造、建设教育强县、推进教育现代化等措施,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部分农村学校的校舍规模、教学用房面积、活动场地及硬件设施等甚至远远好于城市学校。但在教育水平、教学质量的软件方面,各地义务教育水平的差距却在不断拉大,我省各地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包括经济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学校之间、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之间、同一地区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为:
一是教师资源不均衡。师资队伍配置不均衡,特别优质师资队伍分布不均,城区部分学校师资队伍出现过剩,农村学校师资普遍出现匮乏。学历高、职称高、水平高的师资都过于集中在少部分城区学校,农村学校一些学科教师严重短缺,一些农村学校教师所有学科都任课,出现“全科”教师。
二是学生生源不均衡。村里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到镇里上学,镇上经济条件好的学生到城区上学,这就在生源数量上导致城区学校出现“超大班”,农村学校出现“超小班”,生源质量上导致农村优秀学生生源流失严重,从而造成学生生源不均衡。
三是教育发展规划不均衡。随着县城人口集聚,各地应该加大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配套建设。一些欠发达地区因财政水平有限,难以投入资金新建公办学校,唯有吸引社会力量建设民办学校。而随着资本的投入,优秀的教师、经济条件好的学生纷纷涌向民办学校,导致“公退民进”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不少公立名校的光环正日益暗淡,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名校已不如民办名校。个别地区为支持民办教育,甚至通过借调、跟班、结对帮扶等方式安排公办教师资源支援民办学校,造成公办教师资源流失。“公退民进”往往意味着高收费,意味着把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孩子拒之门外,意味着教育排斥、区隔部分中低收入人群,造成不平等的代际传递,这是不良信号。
二、持续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均衡的意见建议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只有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才能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此,建议要根据新形势下的新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持续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够更加公平地接受教育特别是接受义务教育。
一是资金投入重点转向农村。重点完善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在提高农村教师队伍工资和福利待遇的同时要为贫困人群发放助学生活补助。
二是促进优良师资向农村教育流动。一方面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完善乡镇以及村级小学的教师待遇问题(如: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大幅高于城区教师工资待遇,在农村任教满5年以上优先调职晋级等),鼓励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另一方面在不改变编制单位情况下有计划地组织城区优秀教师定期(如:2年或3年)到农村支教,并把教师支教情况与教师晋级晋升和工资待遇调整挂钩,支教期间可适当给予一定生活补贴和工资奖励。
三是高质量办好公办学校。办好公立学校是责任底线。建议将公办教育纳入地方党委绩效考核内容,新增的公办学位要与地方新增常住人口成比例,进一步强化地方党委政府办好公立学校的责任意识。
四是通过信息化促进教学资源互通互用。因新冠肺炎疫情而停学期间,学校、教师、学生的网络教育教学终端基本建成,网络教学能力经过了有力的实践检验,说明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了较为扎实的基础。下阶段,建议要强化教育信息网和资源库建设,充分借助现代远程教育手段,通过结对帮扶等措施,引导先进地区将优质教育资源向后进地区免费开放,实现优质网课资源共享,促进学校内部、校际之间、乡镇之间学习、交流日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