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城镇化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提案

2021-01-23 01:13:25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出人:余鹏春
  内    容:
  城镇化是目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之一。在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不仅要求“健全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布局和支撑体系”,更将“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容。习近平主席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一文中提出,目前中国超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人口密度总体偏高。长期来看,全国城市都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大城市人口平均密度要有控制标准。要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参照国际经验,一些发达国家往往是在城镇化率达到70%之时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提高城镇化率的时间节点,以使城乡人口和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在城镇化水平已经较高的区域,城镇化重点已经转变为在提高城镇化的质量以及城镇化的结构方面。目前,广东省的城镇化率均已突破70%,其中,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超过了85%。而对比世界上其他湾区,东京湾区超过千万人口的城市只有1个,纽约湾区只有1个八百万人口城市,旧金山湾区没有大城市,而粤港澳大湾区有2个千万以上人口的城市,2个五百到一千万人口的城市,一百至五百万人口的城市5个,50五十至一百万人口的城市7个,凸显出大城市过大,城市管理体制过度向高等级城市集中的特点。
  高度城镇化的粤港澳大湾区对中国城镇化实现转型发展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为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城镇化高质量转型,吸引更多优质人才留在大湾区,融入大湾区的建设,本人有如下建议:
  1、以更便捷的交通网络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都市圈内小城镇”
  粤港澳大湾区内良好的就业机会吸引着大批人才流入,但也驱动着各大城市的房价快速上涨,逐渐成为制约区内人才流动的重要因素。而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或郊区,相对房价较低,生活成本也较低,加上生态环境更好,更加宜居。要推动产城融合、发展“都市圈内小城镇”,便捷的交通网络必不可少。以高铁为例,时速300公里以上的高铁,意味着只需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可以把80-100公里以内的小城镇上班族运送到大都市中工作。当前大湾区内日益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已逐步把各大核心城市联系起来,本人建议接下来高铁的建设要着重贯通各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同时,建议这些小城镇要加快发展相关的交通配套设施,为上班族的“通勤最后一公里”做好相应规划,更加便捷地把周边城镇和大城市连接起来。
  2、优化升级宜居配套设施吸引人才安心落户“都市圈小城镇”
  广东省是全国各省中拥有中小城市数量最多的省份,但是依然没有东京湾区多,中小城市的活力还可以进一步得到释放。要吸引人才安心移居“都市圈小城镇”,就必须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均等化,缩小区域间城市建设水平差异,完善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能力。例如,梅州山清水秀,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展成为大湾区“最美后花园”,若能加快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定能吸引更多人才移居梅州。而这些人才的落户将全方位促进当地的基建、就业、消费等全面升级,整体带动区内的良性循环和发展。这些配套设施的设计和建设要有长远规划和战略眼光,要全面考虑涵盖人才在居住、生活、教育、医疗等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养老,不仅要审慎选址,还要同步发展远程医疗,并且加强与周边各大城市的医疗和保险网络联通,使他们放心“拖家带口”到相对偏远的绿色生态小城镇去居住。
  3、加快覆盖5G网络建设提速湾区信息联通
  2020年的疫情为全球范围内的职住分离、学住分离带来了一场“革命”。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0年未来就业报告》显示,受新冠疫情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变革速度超越预期,约有44%的员工有望实现远程办公,而且还有长期化和永久化的趋势。这一趋势不仅加速了小城镇的爆发式发展,甚至更超越了地理和时间的距离,使得人们的工作和学习能够跨越都市圈和城市群周边100公里内的小城镇的范围。为了迎合这一趋势,方便更多选择居住在小城镇的人才远程工作和学习,就要加快覆盖粤港澳大湾区内的5G网络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进一步提速湾区内的信息交流和联通,让即使需要远程工作的人才也能安心选择落户“都市圈小城镇”,也为更多“斜杠青年”提供建设大湾区的管道和机遇,吸引优秀人才通过远程方式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发展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