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新环境下的广东制造业生存空间的提案

2021-01-23 01:21:14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出人:张广军
  内   容:
  广东在“十四五”的规划中,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省。要以实体经济的产业链推动广东高质量双循环。依据这样的思路,结合工作实践,提案如下:
  一、广东制造业、实业发展的现状
  国家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广东省依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率先发展第二产业,在国家“六五”至“九五”时期,广东省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对整个GDP的贡献率逐年增大,从1978年35.9%上升到1995年的63.6%,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第三产业贡献率的比例逐年增大,但第二产业在“十一五”时期贡献率仍超50%。最近十年,第二产业的比例不断下降,对GDP的贡献率也呈明显下降趋势,2019年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占比40%,贡献率仅为33.6%,跌至改革开放以来最低。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中美关系紧张,实体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广东省制造业前三季度复苏缓慢,四大支柱产业“汽车、电子、电气、电力”的部分进口原材料、芯片被美国“卡脖子”。这些都为我们敲醒了警钟,面临当前疫情恶化、国际局势充满不确定性的形势,广东制造将会何去何从,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并需要引起十分的重视。
  二、存在问题
  1、实体经济营商环境逐渐失去优势,投资成本不断上升。土地、能源、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给制造业带来生产成本的巨大压力。大量制造型企业奔赴国外投资、外商企业回流本土投资。
  2、国内拥有完整产业链的大型制造型企业凤毛麟角,国家对该类企业关注度不够、支持及投入力度不大。尤其当疫情爆发、国际局势恶化,原本正常运转的国际产业链断裂和碎片化,我们方才大梦初醒,很多高精尖核心技术或核心资源受制于人,在一味追求高端产业的大形势下又忽略了保持低端产品的可持续性,大量的制造产业沦为随时可替代的代加工产业。
  3、近几年推行的供给侧改革对制造业进行了大洗牌,淘汰了很多产能过剩、高耗能、排放指标不达标的企业,倒逼生存下来的企业在安全环保处理技术方面不断提高,尤其在环保处理技术上已经较为成熟。作为仍需要生存下去的制造型企业,探索低成本、低耗能,高质量才是持续发展下去的路子。
  三、提出建议
  1、人力方面:对实体经济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给予补贴或优惠。当前,国家的人口红利已逐渐衰弱,请人难、人工高,是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也是企业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的必然。
  2、土地方面:希望能合理规划,统一布局,集约发展,逐渐向规模性的、产业链式的工业园区进行建设用地规划,既节约成本又降低安全风险。
  3、能源方面:希望可适当予以放宽政策,让企业探索低成本、低耗能又能达标排放的新路子。例如:目前国内紧缺的天然气,中国2020年使用的天然气量约4000亿立方米,进口的天然气就已经占到一半,依赖性很强,这就意味着一旦国际关系紧张,我们的天然气就会被“卡脖子”,希望政府对成熟的工业园区或规模性企业支持燃煤“热电联供”,降低能耗成本,提升竞争力。
  4、工业产业链方面:对已形成产业链、初步形成产业链或有潜力继续延伸产业链的企业予以优惠政策或补贴。如属于往产业链的高精尖端延伸发展,又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要求的企业,可在建设实验室、研发方面予以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5、排放指标方面:国家的供给侧改革关停了一批产能过剩、高能耗和超标排放的小企业,同时也推动了实体经济新一轮的环保技术升级改造。希望政府针对完全具有环保处理能力及实力的工业园区或规模性企业,适当放宽排放指标,如碳排放指标、环境容量指标,并在相应水、电、汽方面予以优惠。
  实体经济是国之经济基础,尤其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我们应清醒地意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不仅要保住自己实力,更需要不断自强来武装自己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振兴实体经济、振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