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准施策推动“一核一带一区”均衡发展的提案

2021-01-23 01:24:39 来源:本网原创稿件
  提出人: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
  内  容:
  为破解我省长期存在的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省委明确了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并相继出台多项政策措施推动全省的均衡协调发展。调研发现,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一核一带一区”均衡发展仍存在三方面主要问题:
  一是城镇空间组织模式亟待优化。珠三角的广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已初现雏形,珠江西岸都市圈特征尚未显现,广州、深圳两大都市圈通勤率依然偏低且临界地区的合作共建有待强化。东西两翼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承载能力不足,产业协作发展与建设海洋强省的要求仍有明显差距。粤北地区城镇之间的交通联系与要素流动较弱,中心城区及各县城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存在矛盾,局部存在人口规模收缩但建设用地规模扩大的趋势。
  二是综合交通建设水平差距明显。粤东西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仍较为滞后,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带动粤东西北的交通支撑能力还有待加强。东西两翼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快速交通联系仍然不畅,沿海港口与经济腹地交通网络不完善,与铁路、公路及场站之间衔接不充分。粤北地区联系大湾区的高速、高铁线路较少,且内部交通网络不完善,断头路、回头路现象普遍。
  三是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水平相差较大。珠三角局部地区存在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如深圳缺少高中学位等。粤东地区人多地少,公共服务短板明显,粤西地区人口基数大,但城镇化水平偏低,公共服务配套效率明显偏低。粤北地区人口总体保持稳定,局部地区面临收缩,如对应行政等级采取相对均质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将与城镇化格局不匹配且造成资源浪费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
  一、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差异化空间组织
  在珠三角核心区推动高效一体的都市圈空间组织模式。按照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网络化布局要求,建设以广州、深圳为双核心的两大国际化都市圈及协同发展的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加快形成分工有序、功能互补、高效协同的城市体系。依托综合立体快速交通网络推动生产、生活要素高效流动,加快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
  在沿海经济带提升省域副中心的辐射带动能级。按照圈轴联动、融湾成带的“串珠成链式”布局要求,建设以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为核心,汕潮揭、湛茂都市圈为两翼的中国南海岸大都市带,全面提升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支持阳江、汕尾全面融入大湾区,加快沿海高快速通道建设,促进五大都市圈高效联系。
  在粤北生态发展区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带动城镇圈发展。按照生态优先、适度集聚的“据点式”布局要求,推动韶关、清远、河源、梅州、云浮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支持周边县城、省级以上重大发展平台、中心镇点状集聚开发,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有序引导人口、生态型产业集聚,增强对珠三角地区和周边地区的生态服务能力,在确保生态安全前提下实现美丽永续发展。
  二、推动交通基础设施的差异化布局建设
  在珠三角核心区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覆盖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主要城镇的一体化内部交通网络,重点提升广州、深圳国际航运枢纽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推进珠江口港口资源优化整合。以都市圈为单元,围绕重点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加快推进广州-清远,广州-云浮,深圳-惠州等重点廊道的高快速轨道设施的布局建设,加快推进都市圈空间培育。
  在沿海经济带加快建设贯通沿海经济带的快速大通道。打造高速铁路双通道,优化完善高速公路通道,加强高速公路与沿海港口、重要城镇、开发区、城市新区、物流站场的连接,加强港口群及疏港铁路建设,实现城区-园区-港区的高效串联,助推产业规模提升及产城融合发展。
  在粤北生态发展区强化城区、景区对外联系及内部串联。重点推动形成贯穿东西向的北部生态发展区现代化交通廊道,加快推进粤北地区干线快速通道建设,推进环南岭旅游公路建设,完善连接交通枢纽、中心镇、旅游景区的公路。
  三、促进公共服务设施的差异化空间保障
  在珠三角核心区探索都市圈公共服务共享模式。立足建设用地紧约束的现实情况,通过用地空间节约集约利用,存量用地更新改造等方式挖潜拓展空间用以重点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需求。探索建设跨界生活服务共享示范区,推进广佛、深莞、等临界地区共建都市生活圈公共服务跨界供给空间机制,优化提升都市圈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利用效率。
  在沿海经济带依托重大平台带动就业供给与配套升级。借鉴珠三角核心区推动存量用地挖潜盘活以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需求,加快推动粤西地区重点平台和重大项目建设,拓展现代化产业和就业供给空间,集中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地区有序转移。
  在粤北生态发展区强化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的集中配置。聚焦中心城区、县城、中心镇等城镇化主要载体,集中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引导人口适度集聚,扭转均质化低水平配置方式。同时,应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利用主体功能区等政策抓手,对北部生态发展区存在明显公共服务配套短板的地区予以适度资源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