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第十二届广东省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十二届五次会议期间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

2022-01-25 14:19:44 来源:广东政协网

  广东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期间,广大政协委员、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各专门委员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党中央重大决策及省委工作部署,紧紧抓住“双区”和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重大机遇,围绕助推“十四五”规划实施、深入实施“1+1+9”工作部署以及群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通过提案建言资政,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贡献智慧和力量。

  截至2022年1月19日,会议共收到提案820件。其中,委员提案620件,各民主党派省委会和有关人民团体提案200件。按类别划分,经济类269件,科教文卫体类248件,统战政法劳动人事类119件,综合市政环保类184件。大会闭幕后,省政协提案委员会将按照提质增效的要求,认真审查和交办提案。大会提案截止时间以后收到的提案,将同样处理。

  综合来看,提案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双区”建设、两个合作区建设和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激活发展动力,持续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冠疫情冲击下,全省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提案者提出要紧抓合作区机遇,通过扩大和平衡重大项目投资、促消费,稳外贸,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乡村振兴等措施,确保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主要建议:释放政策效能,深化现代服务业合作,高质量推进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在服务对接港澳中放大优势叠加的乘数效应;推进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跨境金融管理创新、跨境融资租赁业务发展;支持前海建设数字人民币国际合作平台、国际融资租赁中心和大湾区债券平台;紧抓深圳前海合作区扩容和深中通道通车机遇,加强珠江东西岸城市合作,打造都市圈跨江发展轴;建立深中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协调各区域重大项目布局,着力提高我省发展平衡性和协调性;创新重点项目建设投融资机制;加快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电池产业等重大项目;协同布局应对产业外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带,落实“稳链”“强链”;做大做强我省免税经济;建设大湾区国际消费枢纽;推进涉外企业合规建设;助力高新技术企业解决境外管制或制裁困境;加大全球营销力度,持续修炼“内功”,努力缓解我省外贸企业困境;抢抓RCEP机遇,提升我省经济外循环水平;订立跨境产品认证协作机制,构建大湾区市场质量一体化;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数字经济与农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加快推动我省农村消费市场优化发展;推动农产品直播带货发展;降低农产品电商流通费用;建立广东本土特色品种名录,培育和推广本土特色品种;强化涉农地理标志商品保护推广;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南方海水种业创新研发基地,推动我省海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等。

  二、推进科技和金融创新、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供给穿透能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为探索经济发展新增长极,提案者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强省建设,聚焦科技技术革命、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出要在防控金融风险的同时,创新金融举措,为实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和提供强大支撑。

  主要建议:加快培育发展以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为代表的科技产业集群;建设大科学装置,打造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赋能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城市群科技协同创新发展;加强大湾区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围绕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级定位,探讨“政府引导、科创主导、市场运作”模式,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松山湖科学城与光明科学城对接发展,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促进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建设;建立颠覆性技术创新促进机制,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促进我省科研创新平台开放共享;推动建设大湾区版权成果交易转化中心;强化中小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中的主体作用;优化创业投资企业市场准入和发展环境;加快BNCT项目建设;扶持广东纺织服装产业智能制造升级;建设成全球领先的数字化发展高地;推动广东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行业全流程数字化改造,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优化广东省互联网数据中心建设;加强工业基础大数据建设;构建湾区数据跨境有序流动管理体系;规范广东跨境科技金融;进一步健全应收账款防拖欠长效机制,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引导金融机构设定对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专项“数字贷”;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产业发展;利用大数据、区块链技术重构金融授信体系等。

  三、完善政策配套,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和完善医疗保障体系的同时,提案者围绕“三孩”“双减”政策出台后如何完善政策配套,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住房、就业和劳动者保障问题、发展职业教育等民生事项积极建言。

  主要建议:加强广东省国际快递疫情防控;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助保险机制;完善第三方医学检验检测工作;促进粤港澳医疗服务跨境衔接、融合发展;完善异地就医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工作;加强粤东西北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动我省公众应急急救高质量发展;加大我省急救药品价格监管力度;完善鼓励生育配套措施,加大婚育健康教育;加强我省医院儿科建设、加强新生儿出生缺陷防控;健全自闭症儿童早筛—诊断—干预—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推进托幼服务一体化;落实“双减”政策,完善配套政策,促进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力推广体育运动培训,加强课后劳动教育;加强校内托管管理;为中小学教师先减负,实现减负不降质;争取部省共建职业教育改革示范省,深化产教融合,强化需求引领,推动职业教育更紧密服务高质量发展、赋能大湾区建设;加大力度发展我省普惠养老服务;普及认知障碍专业照护服务,建设认知障碍服务规范体系与标准;加强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加大长者食堂建设力度;健全我省老年文化教育配套设施建设;解决特困人员和失能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推广“长者远程呼援服务”模式;加快发展我省保障性租赁住房;依托“新基建”推进我省城镇老旧小区智慧化改造;规范商住小区物业服务费价格形成机制;推动成立业主委员会协会参与社区社会治理;鼓励我省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加强新兴业态从业者劳动权益保护;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促进专业资格互认,助力港澳青年投身大湾区;启动人才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快我省人才工作数字化转型等。

  四、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广东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路径,稳步推进“双碳”牵引转型升级

  提案者围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高质量实现“双碳”目标提出建议。

  主要建议:抢抓我国和全球碳中和技术和产业机遇,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兴零碳经济增长极;支持我省部分地区和企业率先开展碳中和试点示范;推动海洋牧场与海上风电融合发展,探索“海上粮仓+蓝色能源”新模式;支持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推进数字电网建设,助力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强海洋碳汇建设;完善我省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监测体系;做大做强碳交易市场;推进我省碳普惠机制和公众参与减排工作,助力全民共建低碳社会;加快广东省绿色金融改革实践;设立广东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基金;进一步推动我省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医疗废弃物减量化;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强公众参与海洋塑料垃圾治理;围绕秸秆高值化利用、畜禽粪便高效利用、生物可降解农膜、生态农业和农业机械化等,推动我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硬任务;提早布局新能源电池回收处理;加大新兴污染物研究和监管力度,保障水环境安全;着手开展我省新污染物监测评估与治理;加强大湾区港口船舶尾气污染防治工作;推进大湾区重点领域地质调查,破解海陆交互地质与环境问题;推动我省农村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加强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等。

  五、完善法律风险诊断、纠纷解决机制和基层执法,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

  提案者围绕全面依法治省,平安广东建设和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相关工作提出建议。

  主要建议:构建民营企业法律风险诊断机制;加快建立完善横琴深合区多元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设立域外法查明中心;建立大湾区劳动争议仲裁区域衔接机制;助力海洋中心城市建设;规范民事诉讼中司法鉴定机构鉴定行为;加强监管有效防范涉众型金融犯罪发生;推进我省生态环境教育条例立法进程;稳步推进镇街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加强乡镇街道行政执法力量,提高行政执法权承接力;加强大数据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支撑与提升能力;构建基层多元纠纷解决机制;优化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容灾应急,主动应对极端情况,确保社会运作稳定;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加强小型水库维护管理;加大净化网络信息整顿力度;从立法层面研究制定规范物业管理服务行为及行业标准相关条例;出台小区地下车库充电桩管理条例,完善家用充电桩安装;完善老旧小区消防设施;加强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等。

  六、以数字化推进传统文化活化利用,促进大湾区文化产业事业繁荣

  提案者围绕文化产业事业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合作等议题提出建议。

  主要建议:探索适用于大湾区文化交流的管理政策,建立多方参与的文化交流机制,共建人文湾区;打造湾区文化IP ,强化大湾区文化认同;加强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大湾区携手推动粤剧传承与创新;以数字化推动传统古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发掘传统文化价值,提升乡村旅游品质;加强我省红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以历史文化街区活化利用为载体,推动我省文旅高质量发展;创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老字号博览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