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2022-01-18 09:02:41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廖永通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

  内  容:

  制造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核心构造,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增加就业率的重要源泉,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重视制造业,制造业繁荣高质量发展,是粤港澳打造世界一流湾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同年《广东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指出,要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独特优势,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制造业对外开放水平。随着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大湾区新经济正在加速发展,湾区制造业规模和活力持续稳步提升、新兴产业集聚优势明显,但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制造业发展水平仍不高,仍存在一些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各市的先进制造业发展资源不均,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制造业产业同质化竞争问题仍存在;核心城市、领军企业辐射带动作用不足,规模大且实力强大的少数企业率先进行了先进性升级,但大部分传统制造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

  大湾区内的创新资源及要素流动性不佳,实现不了高效的合作与共享,地区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创新研究能力较为匮乏、缺乏自主品牌及自主设计的创新能力,区域协同研发程度不足等。

  土地、人力等成本大幅提高、企业税目繁多、负担的税费较高、产业升级成本压力大、融资门槛高及缺乏专项金融产品等,部分区域甚至有“轻工业化”“重互联网、金融”迹象。

  专业人才匮乏,大湾区的高端人才、应用型人才及技术技能人才严重紧缺;职业人才培育相对滞后等。

  针对以上大湾区制造业所面临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合作指导委员会,突显政府主导作用,制定产业机构调整指导方案和高端制造业发展战略方案,建立完善的大湾区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定期深入大湾区内各地区进行调研,对湾区的资源禀赋、区位特点及产业优势等,对产业资源优化配置与产业发展进行积极引导。首先明确产业分工和定位,统筹区域分工合作,优化要素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协作发展的先进制造业网络体系。其次加强核心城市与周边区域、领军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从而带动周边区域与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第三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进行具体情况分析并制定相应扶持措施,对于有发展潜力、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动用政府力量给予资金、技术及市场等方面的扶持,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对产能过剩,低技术的企业,采取紧缩调整与技术升级改造相结合的措施。

  积极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合作机制,加快疏通粤港澳三地之间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堵点,实现三地人才、技术、贸易、资金、信息等互联互通,充分发挥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自贸区实验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企业要充分利用大湾区政策红利、充分发挥深广港澳的研发和服务业发达优势,深化产业交流合作,为企业创新产品提供全链条服务,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引导企业重视“创新”,重视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大技术投入,发展高端制造业,鼓励支持企业与企业、企业与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创新技术研发中心,进行产品升级创新,提升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激活企业创新能力。

  持续为湾区内制造业创造一流营商环境,制定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如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及抵扣标准、降低企业税、简化税种等;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减低社保缴费率;减免房租等以降低企业负担。同时加大对制造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制定出台高科技中小企业转型财政扶持计划;拓宽制造业融资渠道,根据企业和市场需求,鼓励商业银行开发中小企业各项融资产品,丰富金融产品供给,重视加强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和新兴产业的融资服务等。

  重视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完善职业教育及继续教育,并参考德国实施的“双元制”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制定完善的教育体系和人才模式,积极引导粤港澳知名高校、全国乃至国际知名高校与企业合作,建立国际先进制造业学院,为在校生、企业骨干乃至教职员工提供继续进修、持续提升技能与合作交流的通道,定向定点培养高端、核心技术型人才,鼓励支持在有条件的高校院所、企业建设智能制造技能实训基地,定期开展各项技术交流研讨会、先进技术展示会等;增强制造业职业的社会认同感,设立先进制造业发展基金会,每年拨款资助举办先进制造业参观与体验活动,优化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职业技术人才薪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