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化妆品新原料研发水平,促进我省化妆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2022-01-18 09:17:30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农工党广东省委会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

  内  容:

  案 由

  随着消费市场的变革和升级,近年来美妆产业景气指数持续高企,年复合增长率呈两位数增长。广东是全国美容化妆品产业大省,拥有全国约一半的持证化妆品企业数,产业规模占全国半壁江山。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省化妆品行业年产值已超过2100亿元,占全国产值的62%;拥有化妆品生产许可获证约3000家,占全国的55%。虽然我省的美容化妆品产业在全国范围内举足轻重,但美妆业“一枝独秀”的地位正面临挑战,外资品牌更倾向于把中国总部及研发中心设立在上海,即便是广东引以为傲生产端,浙江、江苏、山东等也在迎头赶上。

  化妆品新原料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国货崛起的重要基础。我省要巩固化妆品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要牢牢抓住化妆品新原料的研发与创新,从源头上夯实产业发展根基。目前,化妆品新原料创新研发面临以下问题:

  一、化妆品新原料的市场需求巨大,但企业研发成本高,企业进行新原料研发意愿不足

  与国外的市场端监管评价体系不同,国内化妆品新原料的使用需先在药监局进行注册或备案申报获批后才可以使用。再加上国内化妆品新原料研发投入大(约100-300万)、注册时间长(3-5年),获批成功率不高,获批后保护时效短(仅3年)等因素,导致新原料无法及时在化妆品领域得到充分的运用而错失市场机会。加之化妆品行业的竞争激烈,产品卖点日新月异,绝大部分企业在综合考虑后都不愿意在新原料的研发上投入过多人力物力。更有甚者,不少有实力的企业利用国外在化妆品新原料使用方面的宽松法规,在海外注册公司,之后将新原料进行出口转内销,而进口原料申报大大降低了注册费用和提高了获批率,而这样的后果是一方面绕开了国内的前端监管,另一方则造成了相关知识产权和税收收入的流失,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

  二、注册和备案检验检测机构的评价标准循旧,检测周期长

  近两年药监局不断颁布化妆品行业新规,正向鼓励企业积极创新,推动市场产品和品牌优胜劣汰,但在实际的落地中,企业面临新的问题导致压力重重。一方面是新规下部分新品须完成多达12项的化妆品安全性、功效和成分等检测,但安全性的评价方法目前仍遵循老办法导致评价时间至少1年,评价方案的滞后性导致检测周期长或检测能力跟不上,严重影响新品上市周期。另一方面是目前全国仅有300家左右认证的化妆品评估机构,报价参差、总体偏高,再加上不同评估机构检测标准不统一,也使新原料的注册备案成本大幅度增加。

  三、符合资质的检测人员和中高级的专业人员匮乏,无法满足新规的相关要求

  按新规要求,化妆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均需配备专业的质量安全负责人,而符合条件的人员目前全国也就5000人左右,按每个企业至少配备1名的要求来计算,也远远不能满足省内现有需求。其次国内很多中小型的化妆品生产企业缺乏专业的化妆品研发团队,工程师大多通过已有的配方加上自身经验来确定化妆品的配方和生产工艺,属于较低端的技术研发,无法有效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建 议

  一、创新监管模式,优化备案、审批流程,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在监管层,应优化备案和审批流程,缩短注册备案时间和检测费用,提高企业研发意愿。重点关注化妆品原料注册的安全性问题,优化功效性评价流程和方案,建议通过设立一定时间的观察期,适当允许企业一方面通过市场端来进行评价,同时提供企业及其合作研发机构的研究结果和数据可以作为化妆品新原料注册的证明文件。另外在市场端,应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以及非法添加、非法生产等违法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维护企业自主创新积极性。

  二、规范检测标准和检测市场,大力培育检测专业人员

  一是设立企业白名单,允许达到一定规模和标准的化妆品企业自行建立企业内部的检测中心,完成本企业生产产品的常规和普通检测并定期报送管理部门备案,以满足快速发展且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二是鼓励检测机构开拓新型快速的功效评价方法和标准,补齐检测产业链条。三是鉴于一些化妆品功效没有统一的国标或者团体、行业标准,检测机构简单粗暴照搬国外或直接制定检测方法,检测市场较为杂乱,应鼓励行业协会、领军企业参与国标、团标、行标的起草和制定,尽快细化检测标准,规范检测市场。四是应认可或参考国内外公开文献的相关数据。

  三、加大化妆品从业专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引入定期培训制度,多途径提升研发水平

  一是加快化妆品企业质量安全负责人的人才培养,吸引化学、生物、药学、医学和食品等与生命大健康相关的专业人员进入该行业。二是主管部门对相关化妆品质量工程师、配方工程师、生产管理工程师等一系列相关岗位每年定期培训并考核,通过对人才的规范和培育来提升化妆品产业的整体水平。三是从源头上,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依托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开展原辅料基础研究、配方研发、工艺提升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