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农工党广东省委会
分 类:综合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主办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会办单位:省交通运输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广州市政府、深圳市政府、珠海市政府、湛江市政府、汕头市政府
内 容:
案 由
国家提出2022年都市圈同城化要取得明显进展,2035年要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都市圈,广东提出要优化“一群五圈”城镇空间格局,提升城市品质,加快形成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增长动力源。20世纪50年代法国戈特曼提出城市群就是大都市带的概念,都市圈是城市群内部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一群五圈”指的是“珠三角城市群,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五大都市圈”。广州都市圈包括广州、佛山、肇庆、清远、韶关、云浮等城市;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东莞、惠州、河源、汕尾等城市;珠江口西岸都市圈包括珠海、中山、江门、阳江等城市;汕潮揭都市圈包括汕头、潮州、揭阳、梅州等城市;湛茂都市圈包括湛江、茂名等城市;2020年广东省五大都市圈GDP共计110760.94亿元,全国排名第一。横琴、前海合作区方案的出台,标志着广东“一群五圈”形成了以合作区、经济带、城市群、都市圈等为代表的不同层级、不同范围、不同规模并具有相互关联、重迭和包含关系的合作性治理区域。如何进一步突破行政边界,处理好新旧合作关系、机制和政策之间的衔接和协调问题,对合作网络进行适应性结构变革,使“一群五圈”深度融合,成为广东当前重大的实践命题与面临的新挑战。
一、合作协调发展机制尚未有效运行
“一群五圈”呈现出彼此联动和空间融合的区域嵌套结构,处于政府主导型模式,这有助于在短时间内凝聚共识、制定政策并通过强有力的行政权力加以推行,但这种“自上而下”的模式存在着非市场性、难监督性等局限,导致部分都市圈之间的合作意愿和动力相对不足;同时合作缺乏有效的协同发展机制,不利于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
二、都市圈内产业合作动力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广东都市圈内产业是分别以广州、深圳为中心形成的“双核”形态,珠江口西岸等其他城市的经济发展和联系网络对中心城市依赖明显,汕潮揭、湛茂经济活动仍处于相对偏低水平,“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湾+带”联动机制、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全面对口帮扶机制尚未形成。
三、都市圈功能体系中的城市价值结构尚未形成
当前广东“一群五圈”也在积极推进各类共享平台建设,但总体来说推进力度不大,使用效率不高,没有建立完全互认互用机制来提升平台服务与应用水平,难以促进城市圈之间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流通。都市圈的城市要素环境体系、城市产业结构体系、城市功能体系所形成的城市价值结构尚未形成。
四、轨道交通对城市空间发展的引领性不足
目前部分都市圈大城市病问题突出,城市发展面临交通、环境等容量瓶颈制约,传统城市规划仅以中心城区为主导,并未从区域视角审视城市空间发展,造成了轨道交通的单一地铁制式发展和中心城区的“摊大饼式”蔓延,制约了城市空间优化和交通效率。
建议
一、建立网络型互动的府际合作模式
都市圈内各地政府要通过制定政策,打破行政桎梏,制定统一的区域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加强区域内地方政府间的合作;要突破行政边界和市场壁垒实现区域经济的互惠和共荣,形成政府、企业及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多层次的网络型良性互动合作模式。建立以联席会议办公室为决策层、重点合作专题组为协调层、城市经济合作组为执行层的“决策-协调-执行”三级机制。
二、发挥中心—副中心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引领作用
在“一群五圈”的空间格局中要建立“双核+双副中心”动力机制,强化珠海作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定位和汕头、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两翼”战略地位及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功能定位,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发展,推动湛茂一体化发展,形成互生、共赢、互补的发展态势。推动珠三角核心区优化发展、沿海经济带加快发展、北部生态发展区绿色发展,高质量构建“一核一带一区”的发展格局。圈内核心层深圳、广州、珠海共建大湾区国际金融枢纽;湛江、汕头建立国际航运中心;中间层区域以建设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创新高地为主;边缘层区域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主;共同形成“双区”引领下“一群五圈”深入融合的发展格局。
三、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价值体系
市场机制是推动区域内产业合作的主要力量,要创新合作方式,共同建设区域性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和新型产业发展平台,推动都市圈内各城市间的专业化分工,同时提高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通过智慧城市群的治理协作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利用强大的金融、信息、政务、商业、文化等空间形态来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价值体系,建成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四、优化发展引领都市圈空间结构的轨道交通
都市圈英译metropolis的含义,就是要建立轨道交通上的城市。要加快构建“承湾启西、北联腹地”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构建以广佛—港深、广佛—澳珠以及珠江口跨江通道为主轴,覆盖中心城市、重要节点城市、主要城镇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全面完善“一群五圈”以大高铁、大机场、大港口为主骨架的立体式交通网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