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高校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增强我省科技创新能力的提案

2022-01-18 09:37:59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农工党广东省委会

  分  类:文教

  办理类型:

  内  容:

  案 由

  高等学校的学科交叉与融合,是新时代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条件,也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涵和基本规律。高校创新学科组织模式,以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加强学科协同交叉融合,构建协同共生、学科汇聚的综合型、研究型和创新型的学科体系,并通过学科交叉融合解决我国科技发展前沿“卡脖子”问题等,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学科优化整合的必然要求和战略性趋势。我省应积极推动高校进一步强化交叉学科建设,打造高校新兴的学科增长极和创新生长点,以适应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以及我省和国家重大的战略需求。

  目前,我省高校的学科建设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科分化过细,低层次的专业设置重复,学科建设模式单一,学科交叉融合明显不足。

  (二)学科基础研究薄弱,基础学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和学科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三)由于学科交叉融合不足,难以形成多元学科汇聚的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的科技创新大平台建设体系,因而交叉复合型战略人才培养匮乏,学科交叉融合的管理机制和支撑创新平台建设的人才评价体系等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四)交叉学科的体制机制创新不够,在解决高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和基础研究创新成果产出等方面,缺乏强有力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撑。

  建 议

  一、进一步强化学科交叉融合的顶层战略设计和战略引领

  以习近平主席有关加强学科交叉融合的指示精神为指导,以新时代尖端、前沿的高科技领域为战略引领,对接我省前沿、尖端性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构建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新能源与新材料、集成电路与与量子芯片、人类可持续发展等战略研究和创新平台,并依托重大战略性科技平台,做好多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构建以新兴综合型技术发展驱动,围绕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协同攻关的交叉学科集群,以新型研发机构和学科汇聚范式代替传统的单一型、小规模的传统研究模式,加强创新型、综合型和研究型高校交叉学科集群建设。

  二、进一步强化我省高校学科交叉融合过程中的基础学科建设

  应以高质量、高水准的基础研究支撑和提升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科技平台建设。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前提,在学科交叉融合,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设中具有核心地位。同时,人才是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融合的根本,也是科技创新活动的主体。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大力吸引和集聚创新人才,并进一步加大对前沿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进一步支持高校在人才引进方面的投入,支持高校组建国际化战略科技平台,以科技创新平台增强对国际人才的聚集作用,建设一支高水平、具有多元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和交叉型的战略型人才团队,并致力于重点解决高科技领域“卡脖子”和重大基础研究课题,以进一步培养具有综合交叉研究能力的科技工程创新团队和创新企业,为基础研究和交叉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三、在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我省高校产学研融合

  鼓励和支持高校教师与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从而推动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进一步强化我省高校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积极构建高校与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型战略创新平台。交叉学科建设应结合我省的产业优势和创新优势,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和深度融合,加快我省高校有关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等交叉学科建设与融合,以综合型、研究型和创新型的交叉学科战略平台建设支撑我省“十四五”规划制定的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以及现代农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依托国家和省级实验室,强化我省高校与大湾区科技园和产业园区的交流与合作,以多学科交叉的产学研合作,带动我省国际化开放式的教育特区和创新型科技示范区建设,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影响力、辐射力和凝聚力。

  四、进一步完善我省高校学科交叉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

  探索以研究院模式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创新体系,并依托研究院的交叉学科平台或成立学科交叉实体研究机构,设置交叉学科培育专项等,打破传统以单一学科为支撑的学院体系,实现由单一学科为导向的学科建设向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性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范式转变。同时,进一步完善学科分类管理和评价机制,建立以科技创新的质量和贡献度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以交叉学科团队绩效考核代替对教师和科研人员单一考核,改革目前研究成果只承认“第一作者”评价机制,根据交叉学科团队人员的贡献度承认所有成果署名者的研究成果及其贡献价值。以交叉学科研究体制机制的创新引领科学研究内涵式发展和层次提升,强化对交叉学科的融合和学科汇聚的战略性高科技平台资源配置,支持新兴交叉学科和学科集群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培养复合创新型尖端高科技人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