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民建广东省委会
分 类:统战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主办单位:深圳市政府
会办单位: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团省委
内 容:
青年是大湾区的未来,青年的创业就业情况直接关乎大湾区的建设质量和未来发展。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针对港澳青年专门提出积极创造条件,搭建港澳青年来内地创新创业平台,为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提供便利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在大湾区为港澳青年人提供创业、就业、实习和志愿工作等机会。
由于社会制度、法律体系、税收制度等多方面的差异,港澳青年来内地就业创业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是制度差异。港澳与内地的法律、税收、社会保障等方面差别,将导致港澳青年心理上的不适应,进而使尚未“北上”青年产生畏难心理。同时,许多港澳青年对内地法律法规和制度缺乏必要的认识,甚至持非常负面的看法。另一方面是收入落差。三地的薪酬差异较大,许多职业在港澳的最低收入都超过了内地九市的最高工资。制度差异和收入落差共同导致港澳青年不愿意来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创业就业,亟需通过制度的方式解决因制度区域差异而造成的隔阂与阻碍。
为将前海打造成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高地,建议如下:
一、机制创新,统筹联动深港澳三地青年发展工作
1.完善深港澳青年常态化交流平台。积极拓展在青年教育、文化、公共管理、创业就业、实习见习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青年交往交流、交心交融。建立常态化深港澳青年组织合作机制,探索建设前海青年社会组织总部基地。
2.探索成立湾区青年工作署。依托深圳市团委,探索在前海增设湾区青年工作署,总体统筹粤港澳青年工作力量,充分联动三地青年工作部门,形成促进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发展的政策合力。
3.探索建设大湾区青年大数据中心。探索在前海成立青年大数据总部,寻求团中央政策支持,将全国团青数据基地落户深圳,形成大湾区乃至全国青年数据集散、研究、应用高地。
4.建立“大湾区青年人才工作智库”,充实青年工作专业指导力量。与专业智库建立合作关系,广泛吸纳青年工作专家,成立粤港澳青年工作智库。
5.完善宣传推广机制,建设好大湾区青年融媒体中心。建议打造针对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来深发展的统一线上信息服务平台,统一汇总发布港澳青年在深生活、就业创业的政策信息,线上集中受理、分类转介大湾区青年有关业务申请。
二、政策协同,打破跨域壁垒
1.深化政策协同,加速落实港澳青年在前海发展的国民待遇。探索港澳青年多方面国民待遇落地。争取前海先行先试,探索为在粤港澳大湾区创业就业的港澳青年享有与内地居民同等待遇的发展模式,在实习、就业、创业、住房、交通、教育、社保、税收等方面全方位为港澳青年的创业发展提供制度支持和政策保障,给港澳青年工作、生活带来更为便利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提升来深创业就业的吸引力。
2.接轨国际营商环境,促进港澳青年在前海创新创业。推动前海面向港澳青年全面开放投资。继续创新外商投资准入模式,降低投资准入门槛,创新提出“非违规不干预”的管理模式。
3.完善法治保障,推动港澳青年在深可持续发展。一是联动港澳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和“国际商事争议解决中心”,推进“深港法律服务深度合作区”框架协议落地,将深圳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法治融合的策源地。二是加大深圳劳动人事仲裁机构与港澳地区的合作力度,切实保护粤港澳居民跨境就业者的合法利益。
三、构建平台,打造港澳青年创新创业高地
1.推进新型融合性创新创业基地。一是充分借鉴前海青年梦工场建设经验,继续打造雁阵式创新创业基地。引导完善各类港澳青年创业孵化载体,推动构建“众创-孵化-加速”创业孵化链条。二是建设“港澳邨”,实现湾区青年人际融合。在“港澳邨”建设深港澳青年社团总部,重视以社会团体形式和制度凝聚港澳青年,搭建粤港澳青年社团的沟通联系平台。
2.探索建立新型服务平台。一是打造大湾区人才服务政策统一线上、线下服务平台。打造统一的大湾区人才服务政务信息网及线下政务服务大厅。二是探索“一网一号一平台”。设置“一网”——大湾区青年服务信息网;“一号”——港澳青年服务专线号码;“一平台”——港澳青年信得过、靠得住的青年家园平台,为港澳青年提供“一站式”和“菜单式”综合公共服务。
3.探索建立创新人才高地。一是人才培养与引进“两条腿”走路,打造“创新人才高地”。鼓励深圳有实力的院校与港澳名校联合办学,打造高质量、国际化的深港澳高校群,培养一批国际化创新型人才。二是深港澳三地共同探索建立科研经费跨境使用的制度,便于科研人员跨境开展科研活动。三是搭建平台,对接需求,成为各类人才参与香港北部都会区开发拓展商机的跳板及后援基地。结合前海新口岸建设,实行便捷通关模式,发挥深圳科技及产业化人才众多优势,为香港发展科创及实现“再工业化”提供应用性技术人才及高技术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