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民建广东省委会
分 类:科技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主办单位:省发展改革委
会办单位:省科技厅、省国资委
内 容: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把大科学装置纳入建设重点。广州、深圳、东莞、惠州均先后布局大科学装置,其中深圳规划总面积6平方公里的核心区,重点建设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的世界级、稀缺性大科学装置。
一、大湾区大科学装置建设现状与不足
1.项目进展偏慢、梯队实验室数量偏少。已建成的大科学装置有东莞散裂中子源(CSNS),深圳未来网络基础设施、国家基因库、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等,运行时间均不长。开始建设的有广州冷泉生态系统研究、智能化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和航空轮胎、人类细胞谱系,深圳光明科学城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精准医学影像大设施、材料基因组平台、特殊环境材料科学与应用研究设施,江门中微子实验站,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HIAF)和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CiADS)等装置。但是,由于用地指标不足,大科学装置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同时,与合肥、北京相比,大湾区的梯队实验室仍然较少。
2.产业创新协同不足。大科学装置因为稀缺,出现抢建现象,产业协同效应未能提上议事日程,没有考虑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等领域的产业支撑及其长期成果转化、创新资源协同。
3.财政预算支持时间较短、长期资金压力大。各市财政资金多数是一次投入几十亿,未能做好长期运营的资金支持计划,部分财政收入较少的城市存在长期资金支持压力。同时国有基金和企业参与度较低。
4.缺少单独的协调部门。大科学装置多数依托中国科学院和省实验室运营,本身未能成为法人主体,需要协调多个政府职能部门,不利于建设效率的提高。
5.人才储备少。各地在建大科学装置众多,未来人才竞争压力大,目前全国都缺少辅助人才培养储备计划,政策支持力度也较小。
二、建议
1.打造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开创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横琴、前海分别处在广珠澳、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关键节点,一是应充分用好“深圳先行示范区”“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的政策迭加优势,不断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厚筑战略科技力量,提供更多创新源头支撑。应优先在两个合作区合理布局大科学装置,为大湾区科学创新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二是用好两个合作区国际化人才特区优势,创新灵活多样的引才用才模式,让一切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三是充分发挥横琴、前海的窗口作用,更好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在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中实现科技能力新跃升。四是要有前瞻性的布局,建设大科学装置聚集区产业集群,打造粤港澳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吸引集聚顶尖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带动国家科研项目、资金的流入以及人力资本、产业配套资金的流入,形成创新效应,推动大湾区成为国际原始科技创新策源地。
2.围绕产业升级目标,优选大科学装置。根据本土产业升级特点,依托大科学装置对前沿的重大发现,长远布局重要的科技发展新赛道,寻找经济发展新的转型升级路线,充分考虑本土院所研究、国企转型、产业等升级的需求。
3.实现大科学装置-梯队实验室-产业集聚协调发展,建设配套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大科学装置聚集,出台广东省层面的人才引进、培养等计划,在人才住房、教育、培训等领域给予配套的支持和补贴,发动教育机构与“大科学装置”及科研院所合作,为研究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配套服务人才。同时人才部门可以提供大量短期培训课程,为集群内的管理服务人员提供灵活的业余学习课程。
4.建立长效运营模式,加速成果转化。一是围绕运营费用方面,出台基于政府、科研机构、大学、企业共享、共担的大科学装置长效资金投入机制,减轻财政负担,通过成果转化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二是引导建设高效的大科学装置技术转移机构,专门负责推动成果转化,与科研形成协同打造政府财政支持为主、对外提供服务为辅、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的长效运行机制。三是积极鼓励产业基金和国有企业加入并提供市场化的资金支持,未来大科学装置反哺国企产业升级,为政府引导基金提供项目投资优先权。
5.设立协调小组。处于建设期的大科学装置,建设单位多为科研机构,需要协调的机构众多,例如用地、建设、环保等部门协调难度大,可由省领导担任组长,所涉及的部门委派人员,协调成立专班小组,或者将项目列入广东省重点专项项目,加大建设速度,对用地指标可由广东省统一调配,增加项目所在区的指标或者调配权。
6.大力开展科普。推动大科学装置科普工作深入大学与中小学,部分有条件机构还可以提供实习机会与奖学金,引导提高学生们的科技探索兴趣。同时,举办公众开放日、专家论坛等,让民众了解和支持大科学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