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协同布局应对产业外迁,打造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带的提案

2022-01-18 10:00:10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民建广东省委会

  分  类:经济

  办理类型:

  内  容: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提出要把珠三角九市与港澳紧紧联系在一起。从地理分布上看,大湾区的东岸为全国著名的电子信息产业走廊;西岸为电子加工、先进装备制造为主的产业集群。从营业收入上看,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营收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可见,电子信息产业是大湾区的核心主导产业。

  但如今,省内电子信息产业面临企业外迁的困扰,制造环节不断向外转移。例如,富士康将部分产业链转移至东南亚、河南,TCL在贵州设立加工基地,中兴通讯在南京设立滨江工厂,腾讯子公司和数据中心在贵阳、成都不断扩大规模,广州海格通信则逐步向陕西、湖北、四川转移产能,广东省“稳链”的压力不容忽视。

  一、外迁的主要原因

  一是深圳、广州的土地和厂房供应满足不了相关制造企业的需求,导致电子制造业企业无法承载高企的要素成本。

  二是部分电子信息企业因受租金、工资、原材料成本上升而外迁,导致产业链中断,无法形成完备的上中下游产业链。

  三是未形成湾区产业协同效应。深圳和东莞、惠州及广州与佛山、东莞未主动形成“深圳/广州总部+外围分厂”的安排。各城市招商政策同质化严重,为了吸引投资者,互相比拼优惠政策,使一些企业成为“套利者”。

  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生产要素成本的增加,低附加值企业、生产环节外迁是必然趋势。但企业大量转移到外省或外国将导致湾区电子信息产业链的断裂,最终摧毁湾区电子信息产业优势。因此,应集全省力量引导企业向湾区其他合适的二线城市转移,形成产业链间的有机的系统化的衔接和布局,带动湾区整体经济发展。

  二、应对建议

  (一)完善省级产业动态数据智库,摸清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家底

  目前,产业数据官方来源多依赖统计局的年度报告,无法对全省电子信息产业的分析起到直接帮助。应搭建全省产业数据库及细分的子数据库,引入工商、税务、银行、海关等数据,协同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协会,对省内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数量、生产总值、地市分布等数据动态收集,建立著名企业的“电子画像”,分析湾区各市的电子信息产业链结构、各环节的最优城市选址、最佳政策匹配,以便引导各市聚力,补齐短板弱项。

  (二)由省湾区办统筹规划,高站位协同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2019年初,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省湾区办”)成立。十四五期间,省湾区办在增强湾区协同上取得了成效,接下来应着力于有效整合珠江东西两岸电子信息产业的资源。目前,全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占比较少,产业集聚不均衡。因此,在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时,应由省湾区办统筹深莞惠、广佛、中江珠、粤东西北进行组团规划,从政策统筹、财税补贴两方面发力,做强珠江东岸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带并带动粤东西北协同发展。

  1.强化组织协调,推进政策统筹。由省湾区办引导湾区各市进行统一规划,在各市成立相关部门,负责调研当地企业情况和动向,并及时反馈给省湾区办。省湾区办结合调研情况统一规划,协同各市制定出湾区电子信息产业的财税、商事、金融、人才激励政策体系,组织各市领导小组,联同各市部门形成合力落实“稳链”“强链”的具体工作。建立省市联席会议,保障与各市部门、企业的有效及时沟通,消除政策及执行障碍,以推进产业政策的同向共进和差异化协同发展。

  2.财税政策破圈,推动产业链的纵向整合。因广深企业承担着电子信息产业前端设计开发的功能,省湾区办可引导各市政府出台政策围绕核心零部件、芯片等重点环节,加大对该类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支持核心产品研发及产业化,进一步提升补贴标准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政府提供完善的后方支持,让企业放心做好前端设计开发工作。

  针对需主动承接原材料、设备制造的湾区二线城市,省政府可以财政拨款方式,由对应市级财政部门制定衡量标准,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分段式的落户补贴,积极引导企业根据各市的优势产业定位来选址,形成集聚。此外,亦可考虑省内财政转移支付,为承担电子信息产业中后段产业链功能的转入城市提供财政支持。

  (三)建立省级产业协同发展引导基金,提供转移资金支持

  产业链的纵向整合及企业落户,需要产业资金的长期支持。目前产业引导基金以市级为主,未能上升到省级层面。应以湾区作为载体,设立省级产业协同发展引导基金,用于扶持湾区内以集成电路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子信息重点企业,促进湾区协同。一方面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另一方面带动民间投资基金跟投,助力湾区内部各城市间形成产业上下游的强大链条和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