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民建广东省委会
分 类:文教
办理类型:
内 容: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全力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职业教育规模居全国首位。根据《2020年度广东省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1)》,至2020年全省中职学校在校生86.68万人、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17.8万人,职业教育规模居全国首位。
2.职业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截至2020年,广东已分别有14所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和11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数量均位列全国第三;2018年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43项,居全国第3位,且获得全国唯一一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二、我省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职业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需要进一步加强、体制机制改革需进一步深化。2019年以来,教育部先后与山东、河南、江西等7个省启动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整省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质创优。广东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排头兵、实验区和职教大省,目前仅于2020年开展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市域试点(深圳),在积极推进部省共建、创建全省域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方面稍显落后,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省需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改革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同时,我省仍然存在体制机制改革系统性不足、创新性引领性改革举措不多的问题。
2.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投入总体偏低,省域内经费投入不均衡程度持续扩大。通过对全国和各省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以及其他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
一是广东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在全国排名偏低。在2019年中等职业教育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排名中,广东省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12位,例如浙江省的是2.63万元,福建省的是2.05万元,广东省的只有1.99万元。
二是职业教育与同层级的普通教育相比生均经费偏低。相比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偏重于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需要配备更多更新的实训设备,因此投入也应该更多。例如,2019年广东省普通高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经费为2.17万元,而同期中等职业生均一般公共预算内事业经费仅约1.99万元。
三是教育经费投入区域差异较大。深圳、珠海等珠三角城市中职生均财政性教育经费均达2.4万元以上,而梅州、揭阳等城市仅在1万元左右。省内各区域近5年预算内生均事业费的极差率、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均值较大,显著高于江苏、福建省,说明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较大。
3.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存在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占比偏少等问题。
一是师资队伍数量存在缺口。由于近年初中毕业生生源增加和高职扩招,预计“十四五”期间,我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将基本保持稳定,而高等职业教育规模将大幅增加、专任教师缺口较大。职业院校教研人员特别是中职学校教研人员严重不足,全省不到30%的地市配有中等职业教育教研员,人数约占教师总数的0.5‰。
二是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根据《广东省职业教育教师发展报告(2020)》等资料,珠三角地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是16.71%,粤东西北地区研究生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比例仅有4.79%。2020年全省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比63.64%,但是粤东西北部分地级市该项指标远低于省平均水平,如云浮市48.7%、揭阳市47.08%。
三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不完善。职业院校教师主要来源于普通高校毕业生,技术师范类院校毕业生进入职业院校的渠道不畅;企业工程师担任学校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不高;韶关、揭阳、云浮等市职业院校普遍反映中职校教师编制管理存在僵化问题。
三、推进广东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1.全力争取部省共建职业教育改革示范省,推进我省职业教育系统改革。争取教育部的支持,推动部省共建广东省职业教育改革示范省,完善粤港澳职业教育合作机制,搭建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全面系统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着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和应用型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2.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常态化刚性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一是力争在十四五期间逐年缩小与江苏、浙江等省份的职业教育生均经费差距,为广东职业教育的快速以及可持续发展奠定厚实的基础。二是研制建立常态化刚性的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机制,明确对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的投入责任。三是支持一批职业院校争创国际先进水平,建设世界一流的优质职业院校和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职教品牌。
3.加强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为我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师资保障。一是做强职教师资培养的主渠道,支持我省唯一的职教师资培养院校--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进入部(教育部)省(广东省)共建院校行列,以满足我省对于高素质“双师型”职教师资的需求。二是健全企业和中职学校师资双向流动机制、合理增加职业院校教师编制总量。三是健全省、市、校三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在地级市教育研究院建立职业教育研究室,配备专职职业教育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