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广东高层次海外人才引进力度的提案

2022-01-18 10:14:04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民盟广东省委员会

  分  类:劳动人事

  办理类型:

  内  容:

  案由:

  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作出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战略布局,赋予广东新的重大机遇、重大平台、重大使命。近年来,广东不断优化科技创新人才体系,扎实推进人才强省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成果丰硕,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但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我省在高层次海外(含港澳)人才引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靶向引进、集聚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平台数量偏少。截至2020年底,广东已建和在建的大科学装置仅7个,而长三角G60创新走廊共有19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装置;广东有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远远低于北京的152家;高水平生物安全创新平台缺失;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数量也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地;此外,广东尚未有进入亚洲排名前列的大学,这些都不利于在高端人才上的竞争。

  2.大湾区人才融通存在政策障碍。粤港澳三地在人才资格互认、社会保障、人才优待服务等方面均未建立起便捷的衔接通道。一方面,没有三地职业资格互认或单认的管理权限,职业资格特别是准入职业资格,属于国家法律、法规或部门规章职权事项。另一方面,三地养老保险的运营模式、基金来源、兑付方式差异较大,尚未实现转移衔接。此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是属地管理,不利于人才在大湾区城市间流动。

  3.引进海外科技创新人才难度持续加大,质量有待提高。一方面,欧美国家以各种手段阻碍高端人才流出,而国内人才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对国外法律法规、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海外人才引进风险、引进期间海外人才的成果归属等问题研究不够,制约引才工作发展。另一方面,引进海外高水平团队仍然偏少,承担重大项目能力不足,具有巨大推动作用的颠覆性成果不多。

  4.激发海外人才来粤创新创业的相关机制有待完善。部分引才制度不符合海外人才的需求,科研项目绩效目标设置还是以短期税收、产值、利润等经济指标为主,存在用同一套标准衡量创新链条上不同环节科研项目的问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市场发育不健全,相关服务平台、专业的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缺乏,适合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配套环境有待优化。

  建议:

  1.创新高层次人才引进思路,兼容并蓄各方人才。除继续推进大项目大平台的落地和引进及加强高水平大学建设外,进一步转变引才工作思路,拓展选才范围。一是不单纯把引才目标聚焦在科技研发型人才上,可结合“双合作区”产业多元发展需求,大力引进科技管理、科创金融、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高水平复合型、实用型人才。二是加大从发达国家外其他国家的引才力度。一方面,紧密结合我省“卡脖子”技术攻关工程,由政府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如人才绿卡、人才基金、融资支持等)鼓励民营高科技企业大力吸引疫情下产业发展陷入瓶颈的国家、地区的高水平人才;另一方面,以引进海外科技项目和高端人才、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交流平台为目标,在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家以及欧洲地区布局建设海外创新中心,遴选海外创新项目、科学家、优秀研发人才与团队,促进海外高端创新资源回流。

  2.探索政策创新,破除人才跨区域流动障碍。一是建议省政府提请国家各行业主管部门出台内地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或单认政策,或赋予广东省级行业主管部门政策权限,在大湾区内实施灵活执业管理政策。二是提请国家从立法层面支持广东先行先试,推动养老、医疗等的一体化建设。三是建议向国家争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有效期内在省内城市互认,促进外国人才在大湾区内流动。

  3.强化信息分析,以项目驱动精准引才引智。一是建设人才信息平台。整合各方面资源,在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内地)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的基础上,统筹建设全球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信息平台。二是完善人才保护性引进策略。对于海外高端紧缺人才采取“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开展保护性精准引才。三是推动人才引进向成建制拓展。针对我省重点发展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在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核心环节设立引才专项,奖励业内专家积极举荐人才,实现高层次人才团队成建制同步引进。四是主动携手港澳加大项目引才。发挥港澳高校的独特优势和桥梁作用,更大力度推进与港澳的办学合作、项目合作,集聚更多海外科技创新资源。

  4.推进人才评价考核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完善海外人才评价方式,实施基础研究人才、应用研究人才和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分类评价。实施动静结合的人才评价,切实破“四唯”,对没有国内人才称号或项目经验的海外人才,侧重动态评估人才引进后的绩效,加大对干事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二是切实放权实施灵活的人才聘用、薪酬和激励制度,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加快推进科研人员职务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三是建立多元扶持服务措施,探索股权投资、风险补偿、租金公补机制等具体举措,引导专业投资机构、孵化社区等各方资源协同支持海外人才创业项目落地。四是给予产业创新人才经济贡献奖励政策,完善人才认定及补贴申领程序,专人指导符合条件的人才申领相关政策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