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多措并举建设低碳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双碳”目标兼容互促的提案

2022-01-18 10:14:04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民盟广东省委员会

  分  类:综合

  办理类型:

  内  容:

  案由:

  在我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后,“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阶段。乡村振兴内涵包括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农民消费大幅度增长以及基础设施水平大规模提升等各个方面,必然导致农村对能源需求大幅增加。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将乡村振兴战略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下称“双碳”)目标相结合,加快形成乡村低碳绿色的新型生产、生活方式,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肩负的新使命。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现实要求。目前,仍存在如下制约因素:

  1.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碳排放的同步增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推进农村公路联网升级改造,到2025年三级及以上农村公路衔接高速公路、乡镇比例达到100%”。《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也指出,“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乡村,加快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道路、物流、供水、供电、通讯等一系列乡村基建工程将成为较大的碳排放源。目前乡村基建依赖大量钢材、水泥等高碳排放建筑材料以及柴油等化石能源投入,若不合理管控,将影响“双碳”目标实现。

  2.乡村产业发展对碳排放存在较大拉动效应。随着农业生产能力提高,中国农业碳排放从1961年的2.49亿吨增长到2018年的8.7亿吨,增长超过2倍。大量的农业投入品,如化肥、农药等,其生产和施用的过程会产生大量的碳排放;牛羊等反刍动物养殖规模扩张也将大幅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农业仍是重要的碳排放源。此外,发展乡村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以及其他制造业将扩大乡村对电、油、煤(或天然气)等高排放能源和燃料的需求;农产品仓储与物流建设需要大量的高排放橡塑保温材料,配套的制冷设备以及运输设备投入也将产生大量碳排放。

  3.乡村低碳管理和科研能力严重不足,绿色低碳意识薄弱。一方面,乡村碳排放基础研究不足,无法对排放进行溯源,导致乡村碳排放配额、碳资产管理工作无据可依;缺乏碳汇农业、林业动态监测方法,低碳能源技术掌握不足,设备弃置率高、回收率低。另一方面,乡村居民普遍存在低碳意识薄弱、生产生活方式粗放、缺乏节能环保相关知识等情况。

  建议:

  1.全面推行乡村绿色基建,提升基建低碳化水平。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乡村绿色基建的重视和规划指导。一是合理规划,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根据各乡村人口、经济等因素匹配基础设施数量和规模,由拆除新建转向以对既有建筑的“结构加固+精细修缮”功能改造,避免过量建设造成的不必要碳排放。二是推行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低碳化管理,在项目规划设计和资金投放上注意引导选择绿色材料、开展绿色施工,以动植物纤维或残渣制成的低碳建材替代水泥,推动木结构、高性能钢材结构、高性能纤维复材结构等新型低碳结构在乡村基建中的应用。三是提高工程建设过程中废弃资源的综合回收利用程度,加强基础设施使用过程中的运行管理,提升维护水平,延长使用寿命,将基础设施的碳排放降至最低点。

  2.普及清洁、高效、循环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一是由市级相关部门牵头,集合社会资源成立低碳产业发展基金,推动乡村分布式光伏发电、光伏照明、太阳能光热、低碳灌溉、低碳粪便处理等低碳技术应用发展。二是科学制定种植基地防污计划,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和产地环境净化行动,合理回收农业废弃物。三是大力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提高农林生物质剩余物综合利用效率,促进农林生物质综合利用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四是将低碳能源嵌入到加工制造过程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程度,推进低碳化和清洁生产,建设乡村绿色制造体系。

  3.强化乡村低碳管理能力建设。一是强化乡村低碳管理制度设计,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全面部署低碳能力建设,研究建立乡村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碳税等制度,组织开展乡村碳排放监测、核查和配额分配,逐步建立低碳绿色的长效监管机制。二是加强乡村低碳基础研究,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开发精细化动态排放数据库,依托数据平台加强乡村重点排放源、排放环节和碳源碳汇收支的监测与调查能力建设,摸清乡村碳排放“家底”;提高乡村碳减排和碳汇技术研发。三是创新科学的评价和激励机制,积极探索和挖掘林业碳汇、渔业碳汇项目,改良渔业、畜牧业饲养技术,发挥森林和湖泊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增强绿色低碳资源的管理能力。

  4.培养乡村居民绿色低碳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试点建设绿色低碳示范村,设置低碳宣传展板,结合乡风文明建设定期开展低碳宣传活动,营造低碳绿色乡村文化。积极引导乡村消费者由经济“性价比”为主的消费观念转向环境、生态价值为主的消费观念。建立激励机制,开展相关评比选优活动,鼓励乡村居民对废弃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加强对村民的低碳农用技术培训,使乡村居民掌握更多低碳专业知识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