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民盟广东省委员会
分 类:综合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主办单位:省政府办公厅
会办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省民政厅、省残联
内 容:
案由:
信息无障碍建设就是为了帮助不同的人群拥有平等的机会和相近的成本,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方便、无障碍地获取信息、利用信息。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数字社会建设,将数字技术全面融入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然而据调查统计,中国有4.96亿非网民,年龄因素、使用技能缺乏和文化程度等都是限制其上网的重要原因,其中更是有相当大多数老年人和残疾人存在着信息障碍的可能。我省在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不断加快信息无障碍建设,但目前还存在如下问题亟待解决。
1.省级政府层面统筹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信息无障碍工作涉及部门较广泛。目前,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已建立了市级政府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工作且成效显著,而欠发达地区对信息无障碍工作的重视程度仍不够,亟需省级层面加强指导。但当前省级政府层面的统筹机制尚待完善,未形成协调全省发展的有效机制,无障碍建设工作披露制度也未建立。
2.无障碍技术创新和产品服务仍需推进。一方面,在政府推动下,目前许多公共服务在数字化升级后仍保留了传统服务方式来实现信息无障碍,然而实际中配备的服务人员有限,难以很好满足特殊人群需求。另一方面,公共服务中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界面差别很大,用户办理不同的业务需要反复多次输入个人信息,对老年人和残疾人使用信息系统造成很大困扰。产品服务中还存在信息无障碍国家标准推广应用不够、信息无障碍评价体系不健全以及信息无障碍终端产品供给不足、价格偏高等问题。
3.全社会对信息无障碍的支持有待加强。目前,社会上许多民众和企业对信息无障碍的概念不了解,误以为信息无障碍就是信息化,容易陷入过度信息化的误区,开发了更多功能复杂的信息系统和产品,反而增加了老年人和残疾人使用的难度。我省在信息获取的平等性上已做了大量工作,但在信息真伪甄别上缺少权威渠道,信息不对称、不懂如何甄别真伪成为信息时代老年人和残疾人受欺诈的重要原因。
建议:
1.建立省级政府统筹机制,协调推进全省信息无障碍工作
一是将信息无障碍建设纳入省级政府牵头多地市多部门的联席会议机制的议事日程和工作内容。加快制定推动我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完善顶层设计,明确各阶段工作任务和目标。
二是加强统筹实施和出台配套政策支持。统筹协调省级部门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制定信息无障碍建设标准,指导各地区各部门网上政务应用和建设;实现数据互通共享,充分利用“粤省事”数字政府平台实现统一系统入口和界面,减少信息冗余。
三是建立信息无障碍建设工作披露机制,定期通报已建设的信息无障碍项目以及使用反馈等情况,及时维护升级。建立信息无障碍考核评估机制,并将考核评估结果与政府治理能力建设、城市荣誉、企业社会责任等相结合。
2.鼓励技术创新,改善产品服务
一是推动信息无障碍环境改造和设施设备制造。依托“新基建”推动信息基础设施与无障碍环境融合发展,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无障碍环境领域的应用;大力培育信息无障碍终端设备制造商,推动我省逐步实现对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医疗康复设施和机构进行无障碍化、便捷化、智能化改造。
二是鼓励互联网企业大力推进无障碍建设。试点开展无障碍化评级评价,由专业权威机构分别对互联网网站、APP进行评测,授予信息无障碍标识,助推各类应用程序无障碍升级;推广“信息无障碍技术和知识产权开放工作组”模式,推进互联网企业与科研单位联合研发无障碍相关专利,并倡导开放专利应用,提高互联网网站和互联网应用(APP)的无障碍建设渗透率;对于无障碍化表现突出的企业,在“企业信用评价”中予以信用加分,并提请税务部门研究对企业软硬件方面投入给予适当的税收抵扣优惠。
三是拓展信息无障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各类服务平台数字化智能化和人工服务的无缝衔接,对经常转入人工的问题进行大数据分析,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或开展针对性培训;继续支持和发展基层社工组织,培养能操作各类信息系统的人员,聚焦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的需求,主动提供咨询、培训和代操作服务。
3.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全社会信息无障碍意识
一是加大信息无障碍理念宣传,使充分照顾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无障碍需求理念深入人心。加大对政府及相关公共服务机构开辟的信息无障碍渠道、措施的宣传及使用指导。
二是加强信息无障碍知识培训,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个人通过爱心捐赠、对口帮扶、义务服务等方式,支持和参与信息无障碍建设与推广。同时,培养从业人员为相关群体提供信息无障碍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和行业规范,使推进信息无障碍成为各行各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自觉行动。
三是推进“粤省事”等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无障碍示范建设,探索信息无障碍新模式,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网上获取政务信息、办理服务、享有公共服务、进行信息甄别提供便利渠道。通过短信、网络、传统媒体和进社区等多种形式向老年人和残疾人开展“防诈骗、防骚扰”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