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民盟广东省委员会
分 类:医卫体
办理类型:
内 容:
案由:
健康乡村建设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应有之义。中共十八大以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推进医疗卫生资源逐步向基层下沉。从2017年起,广东各级财政投入500亿元,推动基层服务能力实现根本性提升。其中,在农村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升级建设了粤东西北地区的47家中心卫生院,大力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在医疗体制改革方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医联体)建设等试点工作,正在形成“大病不出县、常见病多发病不出村”的就医新秩序。但同时,粤东西北地区仍存在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充分等问题,服务能力亟待加强。主要表现在:
1.功能发展定位不清晰。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角色逐渐由单纯的治病场所向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方向突破和延伸。然而仍有部分服务机构尚未适应新形势,表现在:一是部分乡镇卫生院只追求经济效益,不顾客观条件,盲目扩大院内建设。二是部分村卫生室仍未纳入一体化管理,由村委会选聘的乡村医生部分业务水平较低,而乡镇卫生院对此难以调整,服务能力弱化。
2.缺药少药问题突出。一是医保用药目录不合理。当前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行一级医院用药目录,只能选用基本药物。二是集中招标采购药品范围有限且容易断货,导致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用药品只有少部分是集采药品,患者享受“大幅降低药品价格”的政策红利有限,更不愿意在基层就医。三是由于药品需求量少、规模小,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存在药品配送不及时、供应不足的问题,地域偏远的尤为突出。
3.人才短缺,人才队伍有待加强。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短缺的问题突出。2020年底,我省每万人全科医生数达到3.13人,但粤东西北农村远低于这一标准,高投入建设的中心卫生院也仅达到1.99人/万人口,村卫生室情况则更为严重,部分行政村甚至无法配备专职村医。二是待遇低,人才流失严重。乡村医生受待遇低、身份转换难等因素影响,面临不断流失且后继无人的困境。仅2020年,47家中心卫生院共流失501人。
4.技术水平仍待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建设缓慢。尽管硬件改造投入巨大,但农村基层医疗技术水平相较于大医院差距依然明显,“大病小病扎推大医院”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此外,信息化建设仍较为缓慢,47家中心卫生院中仅28家开展远程会诊业务;只有14家医院的信息系统与公卫系统、家庭签约系统实现互联互通,2家与上级医院或下辖村卫生室互联互通。
建议:
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是保障亿万农民群众健康生活的基础性工程,是抗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基层堡垒。为建设健康乡村、健康广东,推进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议:
1.强化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和职责定位。一是进一步明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的功能职责定位,定期督促检查,并纳入考核指标中。二是强化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农村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健康素养知识教育功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应定期进行健康素养等相关知识示范指导和宣传,普及突发情况下的应急处理措施。三是按照乡村一体化的原则,促进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开展同质化服务,提高纳入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
2.保障药物品种及供应。一是进一步加强县域医共体内部分工协作,建立统一的药品采购目录,促进上下级医疗机构药学服务资源的流动共享。二是提请扩大国家集采药品的遴选范围,将国家基本药物、多发病用药、短缺药物替代药等纳入带量采购范围,实现基层医疗机构全覆盖。三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管理及供应。借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登记制度,对农村居民长期应用、安全有效、用量较少的慢性病药品,村级卫生机构可实行预约登记,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定期采购、按需配送。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大粤东西北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培养力度。省财政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支持粤东西北地区以购买服务方式为乡镇卫生院引进人才或培养本科定向医学生,并逐步扩大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规模,各地市要结合实际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培养一批高职定向医学生,落实就业安置和履约管理责任,建立联合违约惩戒机制。二是全面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县招县管镇用”机制。人员根据需要由各县(区)卫生健康部门统筹安排,合理流动。三是严格落实村级医疗卫生巡诊派驻制度,采取镇卫生院巡诊、派驻及邻(联)村卫生站延伸服务、推进村卫生站卫生人员“镇管村用”等方式实现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
4.推动“智慧就医”“云诊疗”等现代化模式,带动农村基层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一是完善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重点完善公卫系统统计查询、报表生成及分析功能等。二是大力支持发展面向粤东西北农村基层的远程医疗协作网,鼓励公立医院、大型互联网企业向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智能辅助等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及医疗服务整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