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人:民盟广东省委员会
分 类:文教
办理类型:
内 容:
案由: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重点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有力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关切,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社会各界都热切希望该政策能够切实落地,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广东省及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双减”落地的细则文件,但如何通过“双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实现减负增效,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1.“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标准尚未改变,家长焦虑心态有待缓解。
中考和高考的竞争压力是摆在家长面前最重要因素,尤其面对普通高中录取率只有50%左右更感压力巨大。加之历史上打造名校造成的义务教育学校差距过大,“双减”后,家长焦虑心态不减,担心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仍希望通过择校或私教等方式提高孩子的竞争力。
2.学校教学质量亟需进一步提升,教育主阵地作用有待强化。“双减”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落实“五育”并举成为关键问题。目前不少学校教师缺编,尤其是部分边远地区中小学的音体美劳课程有场地器材却无人教,正常的教育教学用人需求得不到满足。此外,学校非教学工作负担较重,教学外还要应对教育、卫生、街道、公安、消防等部门的各类督导评估和检查工作,多数检查要求“留痕”以及要求家长配合完成现象,挤占了正常教学资源。
3.“双减”配套措施尚需细化,校内课后服务机制有待健全。一是“双减”配套措施存在“一刀切”,未能根据中小学差异、城乡差异、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之间差异等客观因素,做到因地制宜。二是不少地区的中小学教师成为承担校内课后服务的主体,基本“早七晚六”,工作时间较长,影响了集中备课及业务学习,且延长工作时间对应的激励机制也待完善。三是不同区域和学校之间校内课后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引进的第三方教育信息平台运营商,在师生信息收集及代收费方面存在监管风险和隐患。
建议:
1.加快推进教育评价体制改革,营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
一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改进教育评价。不把高考、中考上线率以及重点学校录取率作为衡量教育成效的标准,对高考、中考状元以及学校不作宣传报道。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创新评价工具,开展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发展性评价及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引导学校和社会破除“唯分数”的思想。二是加快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对于薄弱学校要给与倾斜政策,加大资金和资源投入,增加普通高中指标到校比例,推动优质校长教师到薄弱学校轮岗,防止择校热、奥数热、学区房等话题炒作,突出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三是办好家长学校或网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推动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服务站点建设,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成才观,承担起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体育锻炼习惯的家庭责任。四是大面积增加高中学位,争取国家授权广东部分城市试点将高中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乃至取消中考分流,减轻家长学生的焦虑和压力。
2.配齐配强师资队伍,切实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教研部门联合学校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评选具有普适性的优秀教研成果进行宣传推广。打造在线教育资源平台,将优质课程以双师课堂、远程授课形式输送到边远地区学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二是大力精简、严格规范各类督导检查和“进校园”活动,真正把教师从各类检查、评比、考核以及完成上级部门摊派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用到研究教育教学中来。三是编办、教育、人社部门要对教师总数及工作量进行调研和科学核算,根据新情况新要求合理增加教师编制。
3.完善“双减”政策配套措施,加强校内课后服务和监管
一是教育部门应对本地实际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倾听师生和家长意见,从本地实际出发考虑学生接送时间、餐食午休、课余作业以及教师工作时长等问题的解决,出台更接地气的“双减”细则。二是教育、宣传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双减”政策解读,抵制各类违规的校外学科培训,营造良好社会教育生态。三是财政、发改、教育、人社部门要研究制定符合各地情况的财政补助、课后收费及教师补助标准,督促学校专款专用;把教师承担校内课后服务工作量按正常课时计算,与绩效工资挂钩。四是教育部门应规范校内课后服务第三方运营平台的管理与风险监控,联合相关单位对平台的机构资质、抗风险能力及信息、资金安全管理进行必要的监管,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