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推动我省农村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的提案

2022-01-18 10:55:57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民革广东省委员会

  分  类:环保

  办理类型:

  内  容:

  饮用水水源能否保障、水质是否安全、水量是否充足、能否满足广大农村居民饮用水需求,是关系到农村集中供水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虽然我省自2015年起已加强了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作,但这项工作目前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饮用水源地选址规划前瞻性不足

  一是缺乏应急水源规划意识。我省境内江河众多,相关部门在规划选定饮用水源地时,往往缺乏应急水源规划意识。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不少地区旱情严重,由于水源地规划不够合理、没有应急水源,不少村民饮水困难。二是原有选址标准已不符合实际需求。目前我省大部分乡镇饮用水源地是2015年经省政府《关于印发部分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的通知》核准的。但由于选址标准较低,加上近年江河水库径流蒸发量不断增加,不少水源地水量也大幅减少,而农村人口却在逐年增加,水源地供水能力因此日趋减弱。

  二、饮用水源地源头保护流于形式

  目前我省虽已明确,对饮用水源地要规范性设置相应的标志牌、界牌及围网,并定期开展饮用水源调查评估。但实际上,水源地规范化建设中的标志牌、界牌及围网建设属一次性投入,通过立项、由市向省申请资金支持才能完成;此后相关设施是否需要定期维护、多久维护一次却并不在项目范畴内,而由当地政府实施管护。粤东西北地区乡镇政府财力有限,对水源地管护的资金只能通过收取水费来解决。而由于农村水费收缴率较低,资金难保障就导致了水源地源头管护工作流于形式,乡镇水管员虽会定期巡山,但对围倒塌、源头拦污栅锈蚀等问题也只能视而不见,导致水源从源头就已受一定程度的污染,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难以得保障。

  三、水源地水环境保护压力大

  一是生活源污染治理压力大。农村地区污水管网建设仍不完善、污水处理并未正式运营,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也因建设进度滞后而导致进水浓度仍较低,水环境面临污染。同时,“一县一场”仍无法满足垃圾无害化处理需求,而最远的农村生活垃圾转运成本高,且在运输过程也易对饮用水源环境形成潜在威胁。二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我省不少农村地区小型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量大面广,且养殖场污染治理设施不够完善;桉树林改造任务较重;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药可能随着雨水流入水源地,对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建议:

  一、科学规划建设农村饮用水水源地

  一是科学规划建设饮用水应急水源。尽快规划建设农村饮用水应急水源地,特别是对居住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更要针对实际需水人数进行科学规划;应对应急水源采取与主水源地同等的方式实施管理,并加强主水源地与应急水源地之间的管网互通和调试,确保主水源地供水有问题时应急水源地能及时供水。二是重新启动新一轮的水源地规划选址。在摸清农村居住人口底数的基础上,设定最低水量,结合应急水源地建设,选择水量充足、水质较好的水源加入饮用水源地,并尽量规划大型饮用水水源地,以中心镇辐射带动的模式,参照市区、县城供水模式,有效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

  二、科学制订水源地管护长效机制

  一是明确水源地保护资金来源。对水源地保护区的建设应不限于一次性的标识、界碑、围网建设投入,而应同时纳入根据相关设施如源头拦污栅及围网重修、更换频度测算出的经费,巡山人员工作经费等,并结合乡镇财力薄弱、水费征收额度较少的实际,明确由省、市、县财政按比例、按年拨付,确保源头管护到位。二是制订水源地管护系列工作机制。在确保管护资金到位的基础上,明确各级政府的水源地管护主体责任,制订水源地保护考核工作机制,对辖区内水源地环境等定期检查,对出现问题的主要负责人实施问责。同时,制定相关水质安全保护工作机制、水费收取及使用相关管理机制,落实水源地保护区管理员相关工作职责,层层落实考核。

  三、采取最严格措施有效治理水环境

  一是要落实属地管理责任。明确水源地的属地管理责任,落实首问负责制,对水源地周边环境不佳、管理不佳或发生水污染事故引发停水或公共卫生安全事件的,要严肃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二是要加快环保设施建设进度。加快推进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营,建立责任倒逼机制,加速县、镇污水处理设施及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进度,确保污水及垃圾不会影响水环境。三是要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力度。严把规模养殖场审批关,特别是对水源地周边建设养殖场的,坚决不能批准。督促其他区域现有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完善配套设施,散养密集区实行畜禽粪便污水分户收集、集中处理利用;督促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推广“种养结合”、“以种定养”的生态养殖模式。定期开展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专项检查,严防养殖污染反弹。四是要全力控制农村种植面源污染。加强种植业污染防治,在加强化肥、农药源头管控的基础上,推广使用有机肥,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同时,加快推进水源地周边桉树林改造工作,引导位于重要生态敏感区的桉树林逐步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