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2022-01-18 10:55:58 来源:广东政协网

  提出人:民革广东省委员会()

  分  类:文教

  办理类型:主办会办

  主办单位:省教育厅

  内  容: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也对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指示。作为全国最大规模职业教育,广东已有职业院校635所,在校生265.34万人,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以“扩容”为重点,筑牢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主阵地,2019年和2020年高职扩招31.3万人,完成任务数的近2倍,二是以“提质”为核心,大力培养高素质产业生力军。广泛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培养等“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模式改革,76%的高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38家单位入选国家试点,位列全国第一。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推进,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不仅需要科技新锐,同样离不开大国工匠。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同样是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深厚的制造业基础。据统计,2020年全省技能人才达133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达443万人,为推动经济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在“十四五”时期,如何持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大湾区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战略意义。

  一、挑战和困难

  从“层次”到“类型”,职业教育已驶入改革发展的快车道。广东“双十产业”的新布局,注入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新动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实施搭建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新舞台;“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拓展了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新空间。然而,面对新机遇,如何将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殷切期望变为职业教育“大有作为”的具体行动,还面临不少挑战与困难。

  主要问题如下:

  (一)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不够清晰。缺乏类型定位导向的激励机制与评价体系,缺乏技术服务和职业培训的类型定位,忽视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二)职业教育精准服务产业的适应性有待提升。产教融合机制改革有待深化,办学体制较为僵化,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不强,校企深度合作不足。

  (三)职业教育人才供给规模和质量有待提升。有些院校重量轻质,盲目扩张。应对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低碳转型,大湾区高技能人才缺口较大,亟待扩容提质。

  (四)职业教育办学特色和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职业教育办学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大湾区优质专业教育资源共享不够,“一校一品”优势特色不突出,国际影响力不足。

  二、对策建议

  (一)强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一是要从政策环境支持上推进职业院校类型定位的落地落实。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加快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建设。加大职业院校财政投入力度,推动各地建立健全与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办学质量相适应和发展规律的财政投入制度,统一标准、确保生均财政拨款水平逐年增长。

  二是在我省先行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加快落实“职业教育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类型教育转型”的改革发展目标。将德技并修、产教融合、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等作为重点评价内容,加大职业培训、服务地方和行业的评价权重,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

  三是制定落实职业学校类型定位的评价方案,按照重质轻量、动态评价、特色发展、人均成果等原则进行综合评价。

  (二)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适应性

  一是创新产教融合机制。整合政校企行优质资源,探索“政府提供政策、行业协会引导企业参与,企业资本投资、学校培养学生”的多元共建现代产业学院模式。

  二是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混合所有制实现形式,通过政府扶持、校企共建、独立运营、平台共享,通过合作科研或人才培养为企业带来人才资源和技术资源,强化造血功能,实现校企互利共赢。

  三是创新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形式。培育建设具有独立法人的示范性职教集团,引导职教集团完善治理结构,健全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促进校企资源共建共享、专业共建、课程共建、人才共育、师资共用。

  (三)提升职业教育人才供给质量

  一是深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改革。以行业企业为主导,实施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方考核评价,开展基于真实岗位、真实能力、真实产品的“三真”考核。

  二是深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围绕双主体育人、招生招工一体化、校企互聘共用教师队伍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支持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企业享受税收补贴优惠。

  三是深化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建立动态准入机制,支持办学特色明显、基础条件达标的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率先升格职业本科。

  (四)优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一是实施“一校一品”特色培育工程,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各职业院校错位发展,重点打造“小而美、小而精、小而专”的办学特色案例。

  二是提升国际化水平。探索“中文+职业技能”的模式,支持有条件的职业学校参与国际产能合作,主动服务广东企业“走出去”。

  三是打造产教科创融合典范。建设粤港澳青少年双创基地,以培养学生创新型、复合型高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目标,促进科学研究、创新创业与教学融合。